兩岸新常態:競爭或合作?
兩岸關系近來已進入盤整階段。除了政治面因馬習會破局、習近平重提“一國兩制”、香港占中事件、臺諜吸收陸生事件等因素而產生波折外,在經濟面也出現令人擔憂的狀況。尤其是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減速已成常態,習李堅定推動深化改革路線,全力追求升級版的大陸經濟,從而導致兩岸經貿關系的質變。于是,雙方“競爭態勢”已逐漸凌駕“互利雙贏”關系,并有常態化趨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4666.htm今年九月中旬本報發布兩岸關系定期調查報告,亦顯示愈來愈多民眾對兩岸經貿由“互利”轉趨“競爭”的憂慮。鑒于兩岸經貿及和平紅利是兩岸關系的基石,面對兩岸經濟新常態,如何因應此一變化,建立可長可久的新經濟合作架構,可說是當前最迫切的兩岸課題。
自二○一一年下半年開始,大陸經濟從逾九%的高速增長轉為低于八%的中速增長。據中國社科院預測,今年大陸經濟增長率降為七·三%左右,明年將再降至七%左右。大陸經濟持續減速,在內部引發應否“穩增長”的爭議,但習李表現出推動改革不回頭的意志力,今年五月后習近平幾次談話皆提及“新常態”,意在提醒內部須以平常心面對經濟下調,致力改變經濟模式,追求講質量及創新的經濟增長。換句話說,未來幾年北京將以時間換取空間,犧牲經濟增長,來打造大陸經濟“升級版”。此一“新常態”,可說是未來兩岸經貿走向的關鍵影響因素。
升級版的大陸經濟,對臺灣一方面是機會,但挑戰也紛至沓來。事實上,近幾年大陸產業的快速轉型,對臺灣已構成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大陸逾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推動經濟轉型及深化市場改革,其衍生對資金、技術及人才的強大磁吸效應,導致臺灣投資機會、核心技術及專業和經理人才大量流向大陸,從而嚴重削弱臺灣本身經濟轉型升級的動能。
大陸產業部門在北京的強力支持下,和臺商搶錢、搶人、搶技術、搶市場。臺灣兩大出口產業資通訊(ICT)及石化業已感受到大陸業者的強大威脅。這兩年大陸ICT業增長速度驚人,尤其大陸品牌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席卷中低價位市場,已嚴重威脅臺商的生存發展。最近大陸國務院更傾國家之力支持半導體產業,至少將砸下六千億元人民幣扶植晶圓代工、半導體設計等產業,目標顯然針對臺灣兩大龍頭臺積電及聯發科而來。如果臺灣ICT業不能奮起轉型升級,專家估計,五年內將出現品牌及代工“雙輸危機”。
大陸石化業對臺灣亦節節進逼,大陸煤化工技術進展及石化業產能不斷擴充,嚴重壓縮臺灣業者生存空間。據媒體報導,自二○一一到二○一三年,臺灣最重要出口化纖原料純對苯二甲酸(PTA)出口額從新臺幣一○八一億元劇降至一五九億元,減幅高達八成。國內業者投資亦棄臺灣而就大陸,如泛中油體系業者投資大陸福建古雷輕油裂解廠,就是警訊。臺灣各行各業和大陸業者在兩岸和國際市場競爭有增無減,有雜志以“大陸威脅,全面來襲”形容,并非危言聳聽。
面對兩岸經濟由互利轉趨競爭的新常態,更加凸顯兩岸制度化合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所謂制度化合作,不應僅限于ECFA、兩岸服貿及貨貿等以市場開放為主的合作架構,而且應積極針對兩岸市場體制及政府角色的差異性,建構出一套避免惡性競爭及因政府過度介入致造成市場扭曲的協調機制,讓兩岸合作能夠真正體現互利雙贏。
在總體資源及人員移動方面,雙方亦應立基于“一中屋頂”下兩個不同地區的觀念和架構,透過政策和法規的協調,促進雙向平衡流動,降低大陸經濟磁吸效應對臺灣的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大陸經濟升級版和臺灣經濟轉骨藍圖之間,兩者須找到可以互利雙贏的合作空間,包括在兩岸及區域間的合作,透過雙方產官學集體努力,擬定具體合作目標、項目及路線圖,讓長期合作能夠有序開展。如果能朝此一大方向全力以赴,兩岸必能化競爭為合作,讓“臺灣夢”和“中國夢”可以相容而不互斥,則目前陷于僵局的兩岸協議或可迎刃而解,兩岸關系亦得以有繼續推進的新動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