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程控制開發之:Linux進程概述
7.1Linux進程概述
7.1.1進程的基本概念
1.進程的定義
進程的概念首先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MIT的Multics系統和IBM的TSS/360系統引入的。在40多年的發展中,人們對進程有過各種各樣的定義?,F列舉較為著名的幾種。
(1)進程是一個獨立的可調度的活動(E.Cohen,D.Jofferson)。
(2)進程是一個抽象實體,當它執行某個任務時,要分配和釋放各種資源(P.Denning)。
(3)進程是可以并行執行的計算單位。(S.E.Madnick,J.T.Donovan)。
以上進程的概念都不相同,但其本質是一樣的。它指出了進程是一個程序的一次執行的過程,同時也是資源分配的最小單元。它和程序是有本質區別的,程序是靜態的,它是一些保存在磁盤上的指令的有序集合,沒有任何執行的概念;而進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是程序執行的過程,包括了動態創建、調度和消亡的整個過程。它是程序執行和資源管理的最小單位。因此,對系統而言,當用戶在系統中鍵入命令執行一個程序的時候,它將啟動一個進程。
2.進程控制塊
進程是Linux系統的基本調度和管理資源的單位,那么從系統的角度看如何描述并表示它的變化呢?在這里,是通過進程控制塊來描述的。進程控制塊包含了進程的描述信息、控制信息以及資源信息,它是進程的一個靜態描述。在Linux中,進程控制塊中的每一項都是一個task_struct結構,它是在include/linux/sched.h中定義的。
3.進程的標識
在Linux中最主要的進程標識有進程號(PID,ProcessIdenityNumber)和它的父進程號(PPID,parentprocessID)。其中PID惟一地標識一個進程。PID和PPID都是非零的正整數。
在Linux中獲得當前進程的PID和PPID的系統調用函數為getpid()和getppid(),通常程序獲得當前進程的PID和PPID之后,可以將其寫入日志文件以做備份。getpid()和getppid()系統調用過程如下所示:
/*pid.c*/
#includestdio.h>
#includeunistd.h>
#includestdlib.h>
intmain()
{
/*獲得當前進程的進程ID和其父進程ID*/
printf(ThePIDofthisprocessis%dn,getpid());
printf(ThePPIDofthisprocessis%dn,getppid());
}
使用arm-linux-gcc進行交叉編譯,再將其下載到目標板上運行該程序,可以得到如下結果,該值在不同的系統上會有所不同:
$./pid
ThePIDofthisprocessis78
THePPIDofthisprocessis36
另外,進程標識還有用戶和用戶組標識、進程時間、資源利用情況等,這里就不做一一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見W.RichardStevens編著的《AdvancedProgrammingintheUNIXEnvironmen》。
4.進程運行的狀態
進程是程序的執行過程,根據它的生命周期可以劃分成3種狀態。
n 執行態:該進程正在運行,即進程正在占用CPU。
n 就緒態:進程已經具備執行的一切條件,正在等待分配CPU的處理時間片。
n 等待態:進程不能使用CPU,若等待事件發生(等待的資源分配到)則可將其喚醒。
它們之間轉換的關系如圖7.1所示。
圖7.1進程3種狀態的轉化關系
7.1.2Linux下的進程結構
Linux系統是一個多進程的系統,它的進程之間具有并行性、互不干擾等特點。也就是說,每個進程都是一個獨立的運行單位,擁有各自的權利和責任。其中,各個進程都運行在獨立的虛擬地址空間,因此,即使一個進程發生異常,它也不會影響到系統中的其他進程。
Linux中的進程包含3個段,分別為“數據段”、“代碼段”和“堆棧段”。
n “數據段”存放的是全局變量、常數以及動態數據分配的數據空間,根據存放的數據,數據段又可以分成普通數據段(包括可讀可寫/只讀數據段,存放靜態初始化的全局變量或常量)、BSS數據段(存放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以及堆(存放動態分配的數據)。
n “代碼段”存放的是程序代碼的數據。
n “堆棧段”存放的是子程序的返回地址、子程序的參數以及程序的局部變量等。如圖7.2所示。、
圖7.2Linux中進程結構示意圖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linux相關文章:linux教程
pid控制器相關文章:pid控制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