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醫療保健與醫療檢測技術的提案紛紛亮相
在“ISSCC 2010”的Session27“Directions in Health,Energy RF”上,多所大學和企業共計進行了三個領域的10項發布。在前半場的5項發布中,3項與醫療保健及醫療檢測技術有關,2項與能量再生技術有關,后半場的 5項發布與人體局域網通信或RF應用有關。
醫療保健和醫療檢測技術方面,旨在大幅實現裝置的小型化、降低成本并進一步提高性能的技術接連發表。尤其受關注的是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等發布的兩種核磁共振(NMR)裝置技術(演講序號27.2)。哈佛大學目前正在進行NMR裝置的小型化及高性能化研究,此次的裝置與該大學在ISSCC 2008發布的小型NMR裝置相比,重量減輕了20倍,尺寸縮小了30倍,性能提高了2.5倍。上次發布的裝置是第一代,此次發布了由乒乓球大小的磁鐵和新集成了PA的高性能CMOS RF收發器組成的手掌大小的NMR裝置(第2代),以及將片上線圈與CMOS RF收發器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的單芯片NMR裝置(第3代)。在芯片上直接放置血液傳感器之后,單芯片NMR裝置還可作為一次性單芯片癌標志物檢測裝置使用。
韓國KAIST大學發布了呈15cm見方的柔性片狀的、可同時監控心電圖和胸部大動脈信號的可佩帶式系統(演講序號27.3)。該系統由4個層構成,包括由25個電極陣列形成的層、柔性線圈層、柔性電池層以及配備新型SoC的電路層,只需粘貼到患者胸部,即可監控大動脈的血液容量和速度變化。在25個電極陣列中,為了獲得最佳傳感效果,對其中8個陣列的觸點進行了重新配置,還可向手機轉發監控信息。
能源再生技術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布了可對人體熱量進行再利用并將其轉換為電能的電路技術(演講序號27.1)。起動時,通過動作檢測電路,可利用物理性振動能量最多產生35mV的電壓。起動之后,最大能以58%的效率輸出1.8V的電壓。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發布了利用壓電效果的能量再生電路。能以41%的效率產生30uW的輸出功率。(特約撰稿人:中島雅逸,松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