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去蘋果化”:摸著石頭過河
鴻海精密工業公司正在加快推進擺脫對美國蘋果過度依賴的動作。此前鴻海一直借助來自蘋果的生產訂單不斷擴大銷售額,但由于蘋果訂單開始流向其它公司等原因,鴻海的快速增長被踩住了剎車。雖然鴻海正試圖把觸角伸向代工生產以外領域,例如決定投資臺灣大型通信企業等,但顯然尚未打破苦戰的局面。鴻海尚未描繪出“去蘋果化”之后的增長戰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7903.htm如果有效利用鴻海的經營資源,4G業務有望獲得進一步發展——臺灣第4大通信企業亞太電信首席財務官(CFO)洪龍珠于5月27日在臺北市內召開的記者發布會上如此表示。同時,鴻海方面在同一日也表示通信業務的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競爭力的提高值得期待,強調了此次出資的意義。
鴻海將通過旗下通信子公司國碁電子向亞太電信出資約117億新臺幣。亞太電信將在6月20日之前實施第三方定向增發,完成后鴻海將成為掌握其14.99%股權的最大股東。鴻海還計劃與其它股東展開磋商,以獲得亞太電信的一半以上股權。鴻海于去年10月通過國碁電子獲得了臺灣的4G牌照,通過此次的出資,將躋身臺灣大型通信企業行列。
增長目標亮起黃色信號
上述舉措是鴻海推進的“垂直整合戰略”的一環。其業務范圍將廣泛擴大至作為下游領域的服務部門,力爭擴大盈利。此前已經積極進入家電量販業務等。今年4月鴻海宣布,將攜手中國大陸的大型IT基礎設施企業北京世紀互聯寬帶數據中心有限公司,在兩岸的4個地點建設數據中心,借此加強云計算等互聯網服務。
其背景是一直由郭臺銘董事長主導的增長神話開始遇到問題。2000年以后,鴻海的合并銷售額連續保持同比30~70%左右的增長率,但2013年增幅縮小至1%。2014年1~3月,合并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9%,借助裁員等舉措,確保了20%的凈利潤增長。但是,4月銷售額與上一年同月相比僅增長1%。這給郭臺銘董事長提出的今后年均增長15%的目標亮起了黃色信號。
最大的原因在于美國蘋果增長的放緩以及鴻海壟斷蘋果訂單的局面被打破。來自蘋果的訂單被認為占鴻海合并銷售額40~50%。臺灣大型代工企業和碩聯合科技公司2013年獲得了“iPhone5c”的訂單。有消息表示,對于有望在今年秋季上市的iPhone新款機型,和碩聯合科技獲得了15%的訂單。
此外,受個人電腦訂單減少困擾的其它臺灣大型代工企業也紛紛向蘋果靠攏。有分析認為仁寶電腦工業和緯創資通將啟動iPhone現有機型等的生產。而廣達電腦似乎已經獲得蘋果正在開發的手表型終端的生產訂單。
鴻海自1990年代末起從蘋果獲得訂單。2007年以后,獨家負責iPhone和“iPad”的生產。
這是因為在全球范圍內,只有鴻海在具有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大陸擁有大規模生產基地,同時擁有模具等先進的生產技術,能夠滿足大量生產、交貨期短的蘋果的要求。
但是,蘋果自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于2011年去世之后,未能向市場推出智能手機之后的革新性產品。與此同時,生產要求也逐步下降,因此即使不像鴻海那樣擁有很強的技術實力的企業也開始逐步獲得來自蘋果的訂單。
2010年以后,鴻海工廠相繼曝出員工自殺和亂斗的事件。有觀點認為,蘋果對鴻海是否能穩定生產感到擔憂,所以有意分散訂單發包對象。
結構轉變并非易事
開始感到危機的鴻海正摸索尋找蘋果以外的客戶。加拿大大型智能手機企業黑莓(BlackBerry)于本月13日宣布,將在印度尼西亞推出售價低于200美元的低價格智能手機,而負責這款智能手機的開發和生產的則是鴻海。此外,來自中國大陸大型智能手機企業北京小米科技等廠商的訂單也在增加。但是,要找到能夠替代蘋果的客戶并非易事。
雖然鴻海已經啟動業務結構的轉變,但新業務的發展并不一帆風順。大張旗鼓啟動的家電賣場業務由于經驗不足而萎靡不振。自2013年起相繼關閉了店鋪。此外,對夏普總公司的出資談判也陷入僵局。鴻海相關人士表示,一人獨攬大權的郭臺銘董事長“憑一時興起而涉足的業務很多”。在摸索中前行的鴻海似乎到了應該實實在在拿出業績的關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