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觸控面板產業已全面趕超臺灣?
受全球觸控面板產能從臺灣轉移至大陸以及龐大內需的大力推動,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觸控面板最大消費市場和制造基地。臺灣曾作為全球主要的觸摸屏產區,其份額正逐漸下跌,而大陸觸摸屏企業緊握市場機遇,擴張勢頭迅猛,全球占比不斷增長。2013年,我國大陸手機用觸控面板的出貨量將超過5億片,占全球整體手機用觸控面板出貨量的40.5%左右,占大陸觸控面板出貨總量的85.4%左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7503.htm隨著臺灣大廠技術優勢式微,大陸觸控面板企業已全面趕超臺灣,全球觸控面板產業版圖正逐漸改寫。
優勢更迭
觸控面板是隨著iPhone的問世而迅速在手機等電子產品中普及的,而最早為蘋果供貨的臺灣TPK宸鴻、勝華等企業依靠蘋果迅速發展成全球領先的生產商。然而,進入2013年以來臺灣觸控面板產業經歷著相當嚴酷的考驗,除了面對中國大陸廠商的崛起,因為蘋果產品調整以及NB觸控面板需求不如預期,許多臺灣觸控面板廠的業績均顯得相當令人失望。
拿觸控面板兩大龍頭TPK宸鴻和歐菲光為例,兩者正呈現差異化發展路徑。TPK宸鴻固守OGS業務,朝著調整產能的方向精耕細作。歐菲光則在完成觸摸屏產業鏈垂直整合后,已成為一個平臺型科技企業,并通過橫向整合朝著中國科技類龍頭企業邁進。
面對歐菲光急起直追,TPK宸鴻顯得創新不足、駐足于原地。在巔峰時代,TPK宸鴻憑借蘋果贏得了眾多用戶的青睞,然而從iPhone5開始,蘋果改用日本廠商的in-cell結構,TPK宸鴻做不了這種技術,由此導致TPK宸鴻生產線大面積閑置,產能利用率大幅降低,從而不得不對生產線和廠區的調整,裁員人數超過8700人,高管也全面減薪。
在下一代技術研發和前瞻性布局方面,歐菲光的反應速度越來越快。拿MetalMesh這一技術來說,歐菲光已形成一個429項完備的專利群,并率先量產出貨。此時,TPK宸鴻才開始瞄準MetalMesh,通過與日本寫真合作,計劃推出低價奈米銀觸控面板。由此來看,在技術上TPK宸鴻已然從一個領先者淪為跟隨者。
水土不服,錯失內需良機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制造國。隨著智能機的普及,中國制造開始走向舞臺,尤其是以小米、中華酷聯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崛起給觸控面板產業帶來巨大機會。據英國市場調查公司Canalys最新數據,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794億部,中國占比高達35%,位居全球首位。在排名前十的廠商中有一半是中國廠商,分別是排名第三的華為、排名第四的聯想、位居第六的小米、第八的宇龍通信(手機品牌為酷派)以及位列第九的中興通訊。
TPK宸鴻、勝華、牧東等臺灣觸控大廠紛紛西進大陸,謀求突破。而在狂熱擴產背后,蟄伏危機也慢慢顯露。縱然享受著政府補貼、低價土地等臺商待遇,臺灣觸控品牌卻早已集體敗走大陸市場,出貨訂單向大陸廠家轉移難以逆轉,陷入關廠、減產、裁員的營運低谷。
究其原因,本土化推進乏力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而臺灣觸控廠商的傲慢也在此有所體現——自認為掌握著技術優勢,創新乏力。孰料下游移動互聯終端品牌為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的研發設計能力、響應速度和規模生產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臺灣企業在大陸多年來一直享受著大陸政府在稅負、資金及土地的各種支持,甚至在政治上獲得像蘋果在美國享受的各種主場政治優勢,就如溫室里的花朵,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而歐菲光、萊寶、信利光電等大陸企業則是通過自身內在動力,進行管理創新、業務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迅速強大。
抹黑對手,變味競爭讓人憂
全球觸控面板市場格局的急劇改變,背后是技術進步和市場革新的結果。然而,觸控面板產業正呈現變味的競爭。
日前,有臺灣媒體拋出了歐菲光求援TPK宸鴻傳聞。對此,歐菲光董秘胡菁華直斥,公司不存在后端貼合良率問題,尋求與宸鴻合作更屬無稽之談。而宸鴻則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
業內人士評價,抹黑歐菲光,真正的目的是打悲情牌,擠壓歐菲光。
歐菲光的飛速崛起是某種“幸運”嗎?有人說,歐菲光的“奇跡”無非是低廉的價格戰。然而,據筆者觀察歐菲光已經擁有了較全面的核心競爭力,一種在短時間內根據客戶需求拿出定制化產品的能力。這也是歐菲光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智能手機觸摸屏出貨量能超越臺灣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位居首位的原因之一。
從毛利率來看,TPK宸鴻2013年毛利率下滑到13.2%。而歐菲光毛利率卻維持在16.34%。“高價”且“低薪”的TPK宸鴻毛利率反而更低,其原因正是自身競爭力的缺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臺灣觸控企業宜從自身出發,利用兩岸乃至全球資源的互補價值,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形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