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高速USB并不一定表示手機擁有高速性能
挑戰之一是將數碼多媒體傳輸到設備自身。由于USB對于PC的普遍性以及便攜性,USB成為多媒體傳輸的必然選擇。用戶可以很容易地使用USB來傳輸多媒體、同步數據,并且為他們的設備充電,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手機接口標準的地位。但是,許多第一代設備僅支持全速USB,數據傳輸速度不超過12Mbps。使用全速USB,需要用一個小時將數據從100 MP3傳輸到其它設備。該數量級的等待時間對于消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他們需要更快的傳輸速度。隨著手機的多媒體功能從單一的音樂功能發展到電影以及更高需求,隨著數據和存儲容量的增長,需要更快的傳輸接口。業內對此挑戰的解決方案便是出現了高速USB,最大理論傳輸速率可達480Mbps——比全速USB速度要快40倍。
可供選擇的幾種高速USB架構
隨著高速USB成為新型多媒體中心手機的基本需求,設計者可以選擇幾種不同的架構來支持高速USB。
第一種選擇(若可行)是在所選的處理器內使用高速USB邏輯。在這種架構中,直接由處理器支持高速USB,外接USB收發器用于物理層通訊。典型情況下,USB收發器為處理器的外接設備,從而節省住處理器內的硅面積。由于USB收發器的模擬屬性,當向更小尺寸技術發展時,例如65nm及以下,不能達到數字技術規格。將模擬元件(例如USB收發器)外接通常會降低成本并且有效利用空間。
第二種選擇是使用單獨的高速USB控制器。該器件包含了支持高速USB需要的所有部分,包括SIE和收發器。這些器件通常通過存儲接口連接到主機處理器。
第三種選擇是使用橋接器,可以在其它特性內包含高速USB功能,例如海量存儲控制。與專用高速USB控制器類似,這些設備通常通過處理器存儲接口進行連接。
性能對比
我們快速看一下手機市場,可以發現手機的選擇范圍很大。現代手機的范圍可以從簡單的單一功能到復雜的多功能智能手機。由于音樂手機的普及性,驅使在現在的手機中廣泛采用高速USB。同時,手機也普遍支持海量存儲,并提供多種選擇。對于手機的高速USB設計,上述3種架構均適用。
由于高速USB的最大理論性能可達480Mbps,在實際的應用中,由于軟件架構的限制,達不到最大理論性能。高速USB的架構和設計是實際性能的重要決定因素。
下面我們看一下具有高速USB的一些手機(高速USB的實現方式不同)的USB性能對比。在相同環境下的各手機中,用戶將677MB的視頻文件傳輸到手機上的海量存儲區。為了保證一致性,在所有應用中采用了海量存儲模式和相同的移動式海量存儲。可以從下面的示意圖中看到該對比的結果。
圖1:支持高速USB的三種不同架構。
內部結構
我們可以從上述結果看出,實際的高速USB性能變化范圍很大。從超過20分鐘(低于10Mbps)的傳輸時間到不超過1分鐘(超過140Mbps),相差25倍以上。為什么差距會如此之大?其答案在于USB的架構不同。
在使用單獨的高速USB控制器的架構中,控制器通常通過主處理器外接存儲接口連接到處理器。通常與存儲設備共享此接口,例如NAND,NAND可用于代碼或用戶數據存儲。從主機輸入的數據通過USB控制器傳輸到主處理器。該點的處理器在將數據寫入海量存儲前先緩存到SDRAM。整個過程分多步完成,需要占用大部分處理器,從而限制了USB的傳輸性能。在下面的示意圖中描述了這種應用的數據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