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局域網MAC層信道利用效率分析
基于ieee802.11g的wlan具有速率高、覆蓋范圍較大、價格較低,設備的互用性好(wifi聯盟統一認證)且向后兼容ieee802.11b等優點,已經成為當今wlan的主流標準。ieee802.11g的標稱數據率最高可達54mb/s。然而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基于ieee802.11g的wlan傳輸的凈數據率遠低于標稱值。由此,對其mac層信道利用效率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與實測結果進行了比較。
1 mac層信道利用效率分析
因為本文著重分析mac層信道利用效率,所以不考慮物理層傳輸錯誤,即假設物理層能保證無誤傳輸。定義mac層信道利用效率η:

式(1)中,“凈數據率”指的是應用層用戶數據的傳輸速率,而“標稱數據率”為ieee802.11g規范中標稱的數據速率。當不考慮物理層傳輸的錯誤時,式(1)可以表示為:
η=η1·η2·η3 (2)其中,η1為成幀效率,其值等于一幀中用戶數據的傳輸時間與一幀的傳輸時間之比;η2為信道共享效率,即考慮到mac層退避和應答過程后,每幀的傳輸時間與平均每幀占用信道的時間之比;η3為沖突避免效率,其值等于不發生沖突的時間與總傳輸時間之比。
1.1 成幀效率
ieee802.11g數據幀由前同步信號(preamble)、信頭(header)和凈荷(payload)三部分組成。當前同步信號、信頭及凈荷都采用ofdm調制時稱為ofdm/ofdm模式,即“純802.11g模式”。純802.11g模式下的數據幀結構如圖1所示。

幀的開端是一個由10個短訓練序列及2個長訓練序列組成的前同步信號,持續時間為16μs;隨之是1個持續時間為4μs的ofdm signal,二者組成20μs的前導開銷。此外,將用戶數據填充到幀中時,要引入頭比特、尾比特、crc以及填充位等。每幀傳輸的比特數n0為:
n0=[(nd+nh+nt)/ns]×ns (3)其中,[x]表示取≥x的最小整數;nd為每幀中用戶數據比特數,最多2312×8b;nh為每幀中的頭比特數與crc校驗比特之和,共計34×8b;nt為每幀中的尾比特和服務比特之和,共計22b;ns為1個ofdm符號承載的比特數。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每幀總的傳輸時間tf為:

其中,r0為規范標稱的數據速率,有6/9/12/18/24/36/48/54 mb/s等;τ1為前同步信號持續時間,規定為16μs;τ2為ofdm signal持續時間,規定為4μs。那么容易得到成幀效率η1:

由于其他參數都根據標準采用固定值,那么只能通過改變幀長對成幀效率進行優化。
例一:求每幀中用戶數據比特數nd=2048×8b,標稱速率r0=54mb/s時的成幀效率。
當采用54mb/s的傳輸速率時,使用48個ofdm子載波承載數據,子載波的調制方式為64qam,信道編碼效率為3/4,容易得到1個ofdm符號承載的mac層比特數為48×6×3/4=216。由式(3)可以得到每幀傳送的比特數為:
n0=[(nd+nh+nt)/ns]×ns
=[(2048×8+34×8+22)/216]×216 (6)
=16848
再由式(4)可以得到幀總的傳輸時間tf:

最后由式(5)可以得出成幀效率η1。

同理:
當每幀中用戶數據比特率nd=1024×8b時,可以得到η1=84.3%。
當每幀中用戶數據比特率nd=256×8b時,可以得到η1=59.3%。
可見,幀越長,成幀效率越高。
1.2 信道共享效率
在ieee802.11 mac規范中,各節點采用csma/ca機制競爭信道,默認工作模式分布式協調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在dcf模式下,每個節點檢測到信道空閑后,需要等待difs(分布式幀間間隔)加上一個隨機退避時間(退避次數×時隙長)后才能傳輸數據。在傳統的802.11a/b/g中,各節點地位平等,具備相同的訪問信道的機會,各節點從[0,cw)之間等效率隨機選擇某一整數作為退避次數,節點每隔一個時隙就檢測一下信道,每次檢測到信道空閑將退避次數減1;節點若檢測到信道忙,則退避次數停止減少,直到信道在difs內部空閑才重新開始減少退避次數,當退避次數減到0時,節點開始發送數據。節點成功傳輸一幀后,在傳輸第二幀之前,仍然需要檢測信道,如果信道忙,那么節點必須重新選擇一個退避次數。當多個節點都在等待占用信道,哪個節點隨機選擇的退避次數越小,哪個節點就先發送數據。當2個以上節點選擇的退避次數相同,同時發送數據時,將產生一次沖突。沖突器件同時發送的幀都被損壞,幀中的所有數據都將被丟失。如果產生沖突,接收節點肯定不會向發送節點返回應答幀(ack),那么發送節點將重傳該幀,并且按照二進制退避算法重新選擇退避次數(即在[0,2cw]之前等概率隨機選擇某一整數作為退避次數),以減少沖擊產生的概率。當連續多次發生沖突時,競爭窗口cw也不能無限增加下去,只會增加到一個最大值cwmax。節點成功傳輸一幀后,cw將減為最小值cwmin。與ieee802.11a/b/g相關的參數值如表1所示。

沖突避免以及應答兩個過程是影響mac層信道共享效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此外,雖然使用rts/cts機制可以減少沖突,但是會引入較大的開銷,因此本文不采用rts/cts機制。由表1可以看出,純802.1lg模式具有最高的信道共享效率。影響ieee802.11g
mac層信道共享效率的主要因素如下:
difs:分布式幀間間隔,規定為28μs。每個節點檢測到信道空閑之后,需要等待28μs,才能開始退避計數;
平均退避時間:平均退避次數(7.5)×時隙長(9μs)=67.5μs;
應答時間:成功發送一幀后,都要等待接收方發來的應答ack,持續時間為sifs+ack=10+24=34μs。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mac層信道共享效率η2為:

式(9)中,tf,tdifs,tbo和tack分別表示1幀的傳輸時間、分布式幀間間隔、平均退避時間和應答時間。
例二:當每幀中的數據比特數分別為2 048×8,1 024×8以及256×8時,ieee802.11g的信道共享效率。
由規范知:
tdifs=28μs,tbo=9×7.5=67.5μs,tack=34μs。
當數據比特數為2 048×8時,1幀的傳輸時間為332μs,由式(9)可得信道共享效率:

同理,當數據比特數為1 024×8時,信道共享效率η2=56.3%;當數據比特數為256×8時,信道共享效率η2=233.1%。
顯而易見,隨著幀長的增加,mac層信道共享效率逐漸增加。同時,通過減小退避過程的持續時間可以進一步提高信道共享效率,而減少退避時間的隨機部分將增大發生沖突的概率。
1.3 沖突避免效率
如果ieee802.11 wlan工作在dcf模式下,那么沖突發生的概率隨著活動節點數的增加而增加。表2給出了ieee802.11g的實際傳輸的數據率隨活動節點數變化的測量結果。這里假設只要信道空閑,每一節點都試圖發送數據;各節點和ap之間沒有任何阻擋,各節點位于以ap為中心,半徑約2m的圓周上。
由表2可見,隨著活動節點數的增多,網絡實際傳輸的數據率逐漸降低。

2 結語
基于ieee802.11g的wlan由于工作在較低的2.4 ghz頻段,且采用0fdm調制,使其具有較大的覆蓋范圍以及較高的傳輸速率。雖然在ieee802.11g規范中,標稱數據率最高達54 mb/s,但是實際傳輸的數據率遠遠達不到標稱值,原因如下:一是在ieee802.1lg成幀過程中引入了較大的開銷;二是基于csma/ca的mac層,其退避過程時間較長,信道共享效率低;三是由于多個節點競爭信道引起沖突,導致幀的重傳。
即便只有一個節點使用信道(不存在沖突,即沖突避免效率為1),當每幀的數據比特數為2 048×8時,信道利`用效率η=η1×η2=o.914×o.719=65.7%;當每幀的數據比特數分別為1 024×8以及2 564×8時,信道利用效率分別只有47.5%和19.6%。
通過上述分析和計算,可見幀長越長,mac層信道利用效率越高。然而,基于ieee802.11g的wlan只在mac層進行檢錯而不糾錯,一旦crc校驗發現錯誤,就會要求重傳該幀。wlan工作的無線傳播環境比較惡劣,實際物理層傳輸誤比特率的量級一般在10-5左右。顯而易見,幀長越長,誤幀率越高;例如,當幀長為20
000 b時,誤幀率將達到10%以上。考慮到物理層傳輸誤碼之后,幀長不能過大,所以基于ieee802.11g的wlan的實際傳輸速率往往在24
mb/s以下,實測結果也證實了分析結論的有效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