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設計應用 > 鐵電存儲器工作原理和器件結構

        鐵電存儲器工作原理和器件結構

        作者: 時間:2012-04-03 來源:網絡 收藏
        1T2C)、1晶體管-1電容(1T1C),如圖3所示。2T2C結構由于每一位都有兩個相反的電容互為參考,因此可靠性比較好,但是所占面積太大,不適合高密度的應用。晶體管/單電容器結構可以像DRAM一樣,使用單電容器為陣列的每一列提供參考。與現有的2T/2C結構相比,它有效地把內存單元所需要的面積減少一半。這種設計極大地提高了的效率,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1T1C結構的集成密度較高(8F2),但是可靠性較差,1T2C結構是這兩種結構的折衷。

        目前,為了獲得高密度的存儲器,大多采用1T1C的結構。

        此外,還有一種鏈式結構也被采用,這種結構類似于NAND的結構,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獲得比1T1C更高的存儲密度,但是這種方法也會使得存取時間大大增加。Chain FeRAM (CFeRAM)結構如圖5所示。

        5 存儲器讀寫過程

        根據內存單元的極性狀態,電荷電量小則為“0”,電荷電量大則為“1”。這個電荷轉化為一個讀出電壓,小于參考電壓則為“0”,大于參考電壓則為“1”。由此讀出所存儲的信息,見圖6。

        進行讀操作時,升高字線電壓使MOS管導通,再使驅動線電壓升高為VCC,從而存儲電容的不同電荷將部分分配到位線寄生電容中去,于是BL上呈現出不同的電壓,從而鑒別出數據。進行寫操作時,升高字線使MOS管導通,驅動線加一脈沖,從而將位線上不同數據存入鐵電電容的兩個不同穩態。

        通過加一個正電壓或者一個負電壓,這兩種電壓能夠使電容變成兩個不同的極性,通過這種方式把信息寫入內存中。

        6 鐵電存儲器的

        目前鐵電存儲器最常見的是Planar(平面式)和Stack(堆疊式)結構,兩者的區別住干鐵電電容的位置還有電容與MOS管互連的方式。在Planar結構中,將電容置于場氧上面,通過金屬鋁,將電容上電極和MOS管有源區相連,工藝相對簡單,但單元面積較大;而在Stack結構中,將電容置于有源區,通過塞子(Plug)將電容下電極和MOS管源端相連,需要CMP工藝,集成密度較高。另外,Stack結構可以采用鐵電電容制作在金屬線上的做法,從而減少鐵電電容在形成過程中對工藝的相互影響。兩種結構示意圖如圖7和圖8所示。

        Planar結構的工藝相對簡單,其隔離采用LOCOS結構,且平坦化不需要使用CMP。而Stacked結構的集成度較高,但是所用工藝相對先進,隔離采用STI,平坦化需要使用CMP,導線可以使用Cu。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結構,是采用鐵電材料作柵極,這樣的器件能夠完全消除讀出的破壞性問題,而且從理論上來說也更加節約面積,能夠實現更大的集成度。但是這種結構目前還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數據保存能力很差,目前報道的最好的數據保存能力也只有一個月而已,所以距離實用還很遙遠。圖9是這種結構的示意圖。

        目前鐵電存儲器的線寬在0.5μm以上的時候一般都采用Planar結構,在0.5μm以下的時候一般都采用Stack結構。

        7 總結

        鐵電存儲器是新興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它的起步比較早,率先實現了產業化,由于其具有功耗小、讀寫速度快、抗輻照能力強的優點,在一些需要快速存取、低功耗和抗輻照的小規模存儲領域有市場。但是鐵電存儲器也存在集成度提高比較困難、工藝沾污較為嚴重、難以和傳統CMOS工藝相互兼容的缺點,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存儲器相關文章:存儲器原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鐵電 存儲器 工作原理 器件結構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偃师市| 青神县| 临泉县| 筠连县| 灵寿县| 贺州市| 苏州市| 辽阳市| 工布江达县| 孟连| 榆社县| 砀山县| 林甸县| 佛山市| 武冈市| 南城县| 泰宁县| 乳山市| 神木县| 大荔县| 东源县| 江永县| 高密市| 柏乡县| 康平县| 北辰区| 平南县| 和林格尔县| 德惠市| 八宿县| 盘锦市| 绥江县| 霍山县| 仲巴县| 分宜县| 隆昌县| 双辽市| 溧阳市| 邓州市| 东莞市|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