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編解碼技術顯神威 領航4K×2K時代
4K×2K時代將由多核心GPU大展身手。UHD移動裝置已成為各大消費性電子品牌廠競逐的重要戰場,伴隨著新一波UHD影像顯示器的推出,高效率壓縮影像的需求已隨之興起,業界解碼技術能在不犧牲幀率的情況下提供理想影像品質,同時將多媒體處理工作卸載至GPU,降低CPU工作負擔以及整體移動裝置耗電。
超高畫質(Ultra HD, UHD)4K×2K解析度是2013年所有消費電子展的共同主題。企業如樂金(LG)、三星(Samsung)、索尼(Sony)、東芝 (Toshiba)及海信都是首先推出UHD智慧型電視的企業,具備不同尺寸的螢幕或顯示器技術。但UHD規格不只可以應用在電視上,例如 Panasonic在2013年消費電子展(CES)展示了以UHD橫向電場效應(IPS)螢幕技術為基礎的平板裝置,而多家制造商則為專業市場生產 UHD顯示器。
本文將評論最新能夠處理UHD影像的網際網路協定(IP)多媒體處理器、應用市場,以及如何被有效率的運用在移動及嵌入式裝置上以豐富播放內容。
創造UHD內容的市場概況
首先,如果先觀察推動超高畫質的因素,以及廣電業如何采用UHD規格創造內容,馬上就會看到大部分大型電影公司,如派拉蒙(Paramount)、華納兄弟 (Warner Bros.)、二十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及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等,已開始運用UHD技術了。
2013年UHD電視已紛紛出籠。
電影如蜘蛛人:驚奇再起(Amazing Spider-Man)、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及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全都以UHD格式拍攝,因此UHD格式的內容已逐漸開始在電影院上映。YouTube的用戶自2010年起也已經可以上傳UHD影片,而 Sony宣稱「大家對三維(3D)影片的意見似乎很分歧,但對UHD影片則都持正面看法」。
佳能(Canon)也在努力推動UHD規格,推出許多新的專業及數位單眼(DSLR)相機上市。Canon利用這些活動促銷一系列世界知名及獨立導演的短片,以展示此新技術的潛力。
但由于UHD影片須伴隨著新一波的影像裝置推出市場,因此有不少因素會影響到采用UHD的速度。電影院是最初能使用UHD內容的理想地點,但基礎設施則須要較多的更新處理,因為較舊的投影機和UHD并不相容,同時并列一起使用多部的2K投影機并不能產生UHD的效果,這就像使用多投影機式的大銀幕投影系統來放映超高解析度和超大螢幕的電影(IMAX)一樣,是行不通的。
當然,新技術被廣泛的采用要花一段時間,廣電業及播放內容的傳送鏈必須組裝所需要的設備和基礎設施以支援UHD的播放;原始設備制造廠(OEM)須制造可解碼及顯示播放內容的UHD電視、機上盒(STB)及媒體播放器。消費者在設備升級時,也必須準備接受另一個「數位技術的轉換」(Digital Switchover)。
在觀察3D技術被市場接受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電影院是主要的市場驅動力。某些影迷在觀賞過3D電影后熱衷于在家中再創造同樣的經驗,因而很快的3D電視便開始出現于消費市場。UHD 應該也是類似的狀況,尤其是在影像壓縮技術持續改善,而大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螢幕概念成真的情況下。
此過程將類似由標準解析度(SD)到高畫質(HD)的經驗。如果可以在影片數據傳輸時充分利用硬體的力量加以編碼及解碼,這些影片可以表現出驚人的品質。如果運用繪圖處理再加上影像解碼技術,可增加不少其他優點,如影像穩定、像素層次亮度/對比的修正,和其他后制處理的一些選項。
業界PowerVR影像處理器和PowerVR繪圖處理器的IP核心已能以穩定而持續的高幀率(High Frame Rate)處理高畫質內容,并創造出令人屏息的影像。
HEVC--UHD/無線顯示推動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