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驅動型世界中的戰略采購:重新思考半導體供應鏈
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一直受益于全球化,通過全球分布式制造提高成本效益。但這種模式正在迅速被重新定義。在關稅不斷上漲、貿易協定不斷變化和出口管制的情況下,公司現在不僅將智能采購視為一種采購策略,而且將其作為實現彈性、敏捷性和長期增長的戰略杠桿。
全球貿易動態給半導體設備、原材料和子組件的流動帶來了極大的復雜性。近年來,一波關稅和監管轉變給以前精簡、成本優化的供應網絡增加了摩擦。
因此,半導體公司正在重新評估其采購策略。許多公司正在從單區域模式轉向多區域和近岸方法,這些方法強調連續性、靈活性和政策彈性,同時又不放棄成本紀律。
一種更智能的采購模式應運而生
為了應對這種環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正在采用更智能的采購模式,在成本與供應保證、地域多元化和貿易風險之間取得平衡。這種轉變可以從三個核心策略中看出:
1. 區域平衡的雙重采購
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1”戰略,例如“中國+1”或“美國+1”,以實現其制造足跡的多元化。東南亞、印度和美洲部分地區正在成為現有中心的補充樞紐。
例如,印度已經推出了一項 100 億美元的激勵計劃,以吸引半導體投資。越南正在成為后端運營的后起之秀,預計其在全球芯片組裝中的份額將從 2022 年的 1% 增加到 2032 年的 8-9%。
這種地理平衡不僅分散了風險,還為公司提供了運營靈活性,以便隨著情況的變化在地區之間進行調整。
2. 近岸外包以實現速度和控制
某些作,特別是高混合、小批量制造和先進包裝,受益于靠近研發中心或終端市場。向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進行近岸外包有助于縮短交貨時間、簡化物流并減輕跨境關稅風險。
通過縮短從設計到交付的周期并促進工程和生產之間更緊密的協作,近岸外包使公司能夠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
3. 供應商選擇中的關稅情報
現代采購現在將預測關稅建模作為供應商評估的一部分。領先的公司正在使用 AI 驅動的工具來模擬到岸成本、評估政策風險并規劃“假設”貿易情景。
這使得團隊不僅可以根據價格和質量來評估供應商,還可以根據他們對關稅、出口管制和其他監管變量的影響來評估供應商。借助這些工具,公司可以主動重新配置采購計劃,避免突然的政策變化帶來的成本沖擊。
通過數字協作實現智能采購
如果沒有端到端的可見性,就不可能構建有彈性和響應迅速的供應鏈。半導體公司正在投資基于云的規劃系統和數字供應鏈平臺,以實時監控庫存流、供應商狀態和地緣政治風險。
根據一份報告,采用情景規劃和端到端數字可見性工具的公司在管理不確定性方面的能力要好得多。這些組織避免重大供應鏈中斷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并且通常在沖擊期間將交貨時間變化減少多達 30%。
此類工具使供應鏈規劃人員能夠模擬“假設”場景,例如關稅突然上漲、港口關閉或原材料短缺,并近乎實時地采取行動。無論是重新安排貨運路線、重新分配供應商數量還是調整安全庫存,數字平臺都能將規劃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政策調整:抓住 CHIPS 法案機遇
智能采購不僅僅是降低風險,還涉及利用新興機會。美國芯片和科學法案撥款超過 500 億美元用于振興國內半導體制造,正在嚴重影響公司如何設計其全球生產網絡。
通過將生產的關鍵階段本地化在美國,半導體公司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進口關稅的風險,還可以獲得慷慨的補貼、稅收優惠和簡化的監管支持。
幾家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商已經宣布大規模投資以應對這些激勵措施。一家大公司正在擴建其在亞利桑那州的制造園區,預計總投資將達到 650 億美元。另一家公司已承諾在俄亥俄州建造一座半導體“巨型晶圓廠”,從最初的 200 億美元階段開始。第三家公司公布了未來幾十年在德克薩斯州多個芯片制造基地投資多達 2000 億美元的計劃。
通過選擇性實現復原力
在貿易條件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可選性是新的優化。公司不是押注成本最低的位置,而是設計可以實時適應的模塊化、靈活的網絡。
這意味著:
跨地區對多個供應商的關鍵組件進行資格認證。
構建分布式產能,以便在中斷期間轉移生產。
以數字方式同步前端(晶圓制造)和后端(組裝/測試)作,以防止出現瓶頸。
可選性使半導體公司能夠比政策變化更快地行動,即使在關稅、制裁或物流限制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連續性。
為什么這在半導體之外也很重要
盡管半導體非常復雜,但智能采購的核心經驗教訓適用于廣泛的行業。無論是在汽車、消費電子、醫療保健還是工業制造領域,當今的大多數企業都依賴于全球互聯的供應商和組件,這些供應商和組件越來越容易受到貿易中斷和監管變化的影響。
智能采購并非芯片制造商所獨有,它代表了任何跨境運營企業思維方式的更廣泛轉變。它強調了將敏捷性嵌入采購實踐、利用數字工具支持動態決策以及使采購策略與風險管理目標和長期增長目標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優先考慮可見性、多元化和與不斷變化的政策環境保持一致的公司,不僅能夠更好地駕馭下一次顛覆,而且能夠在下一波全球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