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估值:宇樹科技計劃在2025年底前遞交IPO申請,騰訊阿里押注
機器人賽道“當紅炸子雞”「宇樹科技」再度成為焦點。據悉,宇樹科技計劃在2025年底前遞交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上市地點大概率先選擇A股,后續擇機再登陸港股。
為籌備上市,宇樹科技近期動作頻頻。2025年5月29日,公司名稱由「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營主體類型已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盡管宇樹科技曾回應“這是公司運營方面的常規變更”,但外界認為或許是為了IPO鋪路,此舉可視同完成股改。此外,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6月18日,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完成了注冊資本變更,從288.9萬元人民幣大幅增加至3.6億元人民幣,增幅高達125倍。
在融資方面,6月19日,媒體報道宇樹科技于近期完成了始于去年C輪融資的交割,騰訊、中國移動、阿里系資本、吉利控股等產業巨頭悉數入局,據悉融資金額接近7億元人民幣;以及,首程控股有限公司(00697.HK)旗下首程資本所管理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完成對宇樹科技的追加投資。
· 中國移動需要5G+機器人構建工業物聯網生態閉環;
· 阿里、螞蟻瞄準未來家庭服務入口的“具身智能”終端;
· 吉利則意圖打通“造車”與“造人”的柔性制造鏈路。
公開資料顯示,自創立以來,宇樹科技已經完成過10輪融資,公司估值已到120-150億元區間。
這家風口之上的機器人企業,一定程度映射出機器人市場的發展態勢,2025年被業界稱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除了宇樹科技,其他的明星機器人項目例如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等都在加速探索不同的技術路徑與市場策略,并且都得到了更多的資本加持。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創立的智元機器人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B輪和B+輪融資,第三方調研機構認為智元機器人估值可達150億元;北大“90后教授”王鶴創立的銀河通用在6月份完成一筆11億元B輪融資,創下了具身智能領域單筆融資紀錄。
回顧宇樹科技的發展史,從2016年只有王興興一人,到2025年完成C輪融資,一共走過9年:2016年,從大疆離職后的王興興創立宇樹科技,并拿到現銀河通用合伙人尹方鳴的200萬元天使輪投資;2017年,宇樹科技推出首款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四足機器人Laikago;2023年8月,宇樹科技正式發布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H1,成為國內第一臺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
宇樹科技作為一家備受矚目的機器人公司,是全球首家公開零售高性能四足機器人并最早實現行業落地的公司,在國際上的熱度超過了行業前輩波士頓動力,在國內幾乎承包了整個機器人賽道的熱點。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宇樹科技機器狗年銷量高達2.37萬臺,約占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在人形機器人領域,2024年宇樹實現交付量突破1500臺。
6月26日,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透露,公司年度營收已超10億元。今年3月,宇樹科技早期投資人、SevenUp Capital創始人趙楠透露,自2020年以來,宇樹的財務報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狀態。宇樹也回應,這一消息屬實 —— 這與大眾眼中、機器人企業都是“燒錢換營收”的印象大相徑庭。
2025年蛇年春晚,宇樹H1人形機器人以“扭秧歌”形式亮相,完成全球首次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集群式表演,涉及全身運動控制和自主隊形變換,引發全民熱議。實際上,宇樹更具有意義的價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個低門檻的AI硬件平臺,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將原本昂貴的、極具門檻的機器人技術和賽道,帶給了更廣泛的研究者和開發者。這對全球機器人科研探索進程來說,是具有非凡意義的。
而從全球范圍來看,在人形機器人方面,該領域的標桿之一仍是美國的Figure AI。這家2022年才成立的初創公司,短短三年時間估值飆到近400億美元(約2900億人民幣)。Figure AI的創始人Brett Adcock持續在社交媒體上發機器人視頻,宣稱自家機器人能擰螺絲、倒牛奶、煮咖啡等等,Brett放出Figure 02做快遞分揀的視頻,它把快遞逐個碼放整齊,讓條形碼朝下,方便掃描儀識別,而且這一連串操作完全是由端到端通用控制模型Helix自主驅動。
不同于Figure聚焦高附加值場景,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更傾向于做通用平臺型的人形機器人,例如宇樹就憑借自主硬件制造能力和供應鏈整合能力,在產品落地速度和量產節奏上具備一定先發優勢。
談及機器人的應用前景時,王興興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商業應用場景尚未成熟,家庭場景的落地挑戰較大,需要逐步推進,而工業、農業領域的應用可能更快滲透。對于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王興興稱,最主要的還是要保持持續進步,不管是宇樹科技還是其他公司,產品或技術一旦停滯,很快就會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這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目前宇樹科技最大的工作壓力還是來自要保持技術和產品創新。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5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大增35.5%,達到6.9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上升13.8%,達到120萬臺。同樣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制造中心,2024年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47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40%,預計到2028年將增至108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這一增長節奏的核心問題在于,人形機器人的真正落地。目前,人形機器人賽道仍存在若干重大技術與成本門檻:能否勝任重復性勞動?能否與環境自然交互?能否做到人機共事?
這些問題在宇樹身上也同樣存在。無論是上春晚、跑馬拉松還是參加格斗賽,宇樹人形機器人目前的應用更多集中在教育、科研、展示中。真正能進入家庭、服務業和工廠的人形機器人,需要跨越至少5至10年的技術爬坡期。動作協調性、環境適應能力、電源系統穩定性乃至AI語義理解和決策系統,都是影響這一進程的關鍵環節。但與此同時,宇樹對機器人產業鏈的巨大影響力仍不容小覷。
對于“機器人能否實用”,宇樹的B1四足機器人已在國家能源集團變電站交出現實答卷:故障識別準確率98%,長周期任務完成率95%以上,人工巡視頻次從每3天1次壓縮至每15天1次。而升級版B2更將負載提升至20kg,續航延長40%,在-25℃的暴風雪中穩定攀爬輸電線塔,這不僅是機器替代人力,更是生產力范式的重構。
特別是各地的公司結合自身的優勢進入機器人的不同細分領域,在資本和人才的推動下,不斷有好的商業案例冒出來,給了機器人產業更多的可能。目前機器人“大腦”能力持續提升,但距離通用型應用實現仍有不少挑戰,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應該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機器人”的投資機會,比如傳感器、靈巧手、機器狗、外骨骼機器人、垂類應用端。隨著政策支持深化和資本加碼助推,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正在迎來一場“技術-數據-商業化”落地速度大比拼,需要從「炫技」走向「實用」,未來十年將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人機協作新紀元。
從本輪融資披露的信息看,宇樹將在擴大產線、加碼AI算法的本地部署與模型優化、推動國際化市場布局等方面發力。下一步它是否能從“科技爆款”轉身為“生產工具”?
宇樹需在資本期待與技術深耕間找到平衡??苿摪逍乱幗o予未盈利企業上市通道,機器人公司的終局不是市值,而是“讓機器干活”的生產力解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