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聯電力拚先進制程瞄準6納米
「日經亞洲」(Nikkei Asia)獲悉,臺灣第2大晶圓代工業者聯電(UMC)正評估進軍先進制程生產的可行性,這個領域目前主要由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主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7/471893.htm4名人士透露,聯電正探索未來的成長動能,可能包括6納米制程芯片生產。 6納米工藝適用于制造用于Wi-Fi、射頻(RF)和藍牙的先進連接芯片、應用于多種場景的人工智能(AI)加速器,以及用于電視和汽車的核心處理器。
多個消息來源透露,聯電也在探索合作選項,例如擴大與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Intel)在12納米制程生產的合作。 雙方定于2027年之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開始合作,包括6納米技術。
聯電財務長劉啟東告訴日經亞洲,聯電持續探索更先進的制程技術,但他也指出,要取得有意義的進展,將取決于伙伴關系和合作,以減輕財務負擔。
劉啟東拒絕評論聯電是否會在目前的12納米制程之外,擴大與英特爾的合作。 英特爾拒絕回應日經亞洲的置評請求。
3名消息人士說,擴大先進制程封裝業務是聯電正在探索的另一個領域。
聯電是世界第4大晶圓代工廠,隨著美中緊張關系加劇,聯電正面臨來自中國的壓力,因為中國推動半導體生產在地化以及扶植中芯國際(SMIC)等本土企業。
從營收來看,中芯國際已超越聯電成為世界第3大晶圓代工業者,且其市值是聯電的3倍,這歸功于中國的內需和雄厚的資金。
1名供應鏈主管說,聯電已經意識到成熟制程半導體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為了保持市場地位與競爭力,它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成長催化劑。
這名主管表示,由于中國推動半導體生產在地化,聯電的一些中國芯片開發商客戶將訂單轉移到當地晶圓代工業者。 這種趨勢使得聯電更加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機會。
然而,許多業界高層說,聯電進軍6納米生產的最大障礙,是需要龐大的資本支出。 另外,找到足夠的客戶來使用這些額外產能也將是一項挑戰。
劉啟東說,如果進軍先進制程,公司將采取更「輕資產」(asset-light)的模式,尋求合作伙伴分擔負荷,而不是自行投資額外設備。
由于成熟制程半導體的需求回升速度低于預期,聯電今年的資本支出僅為18億美元。 中芯國際的資本支出則維持在70億美元以上。
聯電是成熟制程半導體的主要制造商,服務對象涵蓋各類客戶、產業及應用領域,其客戶包括高通(Qualcomm)、聯發科、瑞昱、英飛凌(Infineon)和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全球芯片開發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