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被DeepSeek干崩盤的英偉達股價,本周又創歷史最高
在剛剛過去的6月25日美股收盤,美股三大指數漲跌不一,道指跌106.59點,跌幅為0.25%,報42982.43點;納指漲61.02點,漲幅為0.31%,報19973.55點;標普500指數跌0.02點,報6092.16點。大型科技股漲跌不一,谷歌漲超2%,微軟、蘋果小幅上漲;英特爾跌逾1%,奈飛、亞馬遜、Meta小幅下跌。英偉達漲4.3%,創下歷史新高,收盤市值達3.77萬億美元,市值一夜大增156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2萬億元)再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6/471803.htm
很顯然,AI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風口,而英偉達在黃仁勛的領導下,就是那個飛得最高的那個豬。各位讀者可以回想一下,現在不論什么行業幾乎都在談AI,用AI。可以說人工智能這個概念,被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正在被各個市場主體所接受,并在一些區域大力推廣。
英偉達的CEO黃仁勛,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如今,他的英領賬號上,只保留著兩段工作經歷,一個是連鎖餐廳Denny's的服務員,而另一個則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偉達創始人兼CEO。
當然,黃仁勛的經歷遠不止這些,他于俄勒岡州立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學位,1983年開啟在AMD的微處理器硬件工程師生涯,又在1985至1993年擔任LSI Logic的核心硬件設計總監,且在1992年收獲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可為何在描述其經歷時,僅突出“服務員”和“科技巨頭”這兩個身份?我們自然不得而至。或許,這種選擇性聚焦有其特殊的用意,“服務員”象征黃仁勛的“美國夢”的開端,從基層起步的奮斗歷程;而英偉達的經歷則代表其最終取得的卓越成就。
黃仁勛自己也曾回憶這一段在連鎖餐廳的經歷過“雖然土豆餅是冷凍的,要從袋子里倒出來,雞蛋是用蛋粉制成的,食物甚至可以說是劣質的。但我還是喜歡,因為我是移民,來美國之前從來沒有吃過漢堡。”
對于黃仁勛,曾有人向媒體透露過,他是對細節極度苛求的CEO,會因為受邀在棒球比賽中投出象征性的第一球而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也曾在他打過工的Denny's餐廳毫不猶豫地給服務員1000美元小費;2008年英偉達因GPU封裝缺陷引發“凸點門”危機,公司市值在短短數月內蒸發約90%。在一次公司食堂召開的緊急會議上,他當著150位高管的面,對一位資深芯片架構師進行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嚴厲問責。但是即便如此,黃仁勛也不是一個原因解雇員工的領導者,甚至會親自挽留基層員工。這種復雜而多面的性格,或許正是英偉達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不斷突破自我、引領行業的深層原因。
對于黃仁勛來說,今年肯定不是一個容易的一年。年初的時候,DeepSeek如日中天,引發市場對英偉達技術壁壘的擔憂,股價一度跌至94.21美元。當時網上一種說法是DeepSeek會摧毀英偉達的市值,進而是美股科技股七姐妹崩盤,進而是美股崩盤,進而是美國崩盤。而如今,英偉達的股價重回巔峰,已經宣判了這個想法的死刑,更加讓市場堅定的認為人工智能就是未來,而英偉達就是這個未來的最重要的締造者。
就像英偉達在今年GTC 2025上說的那樣:英偉達已經是全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構建者。黃仁勛的這個戰略方向,確實是找到了核心突破點,如果說過去的英偉達憑借GPU技術在圖形計算領域獨占鰲頭,搭建起堅固的行業壁壘;那么現在的英偉達,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AI生態系統,其業務版圖涵蓋了從硬件芯片到軟件算法、從開發平臺到行業解決方案的全鏈條布局。
如今的英偉達所提供的,不再僅僅是高性能的芯片產品,而是一整套能夠支撐人工智能開發與應用的基礎設施。這包括了強大的計算能力、高效的開發工具以及豐富的應用接口等。其技術廣泛應用于數據中心、智能汽車、機器人、醫療影像等多個領域,成為推動各行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力量。
英偉達的股價飆升,本質上是資本市場對其“技術領導力”的投票。
我們當前的世界似乎一切都與AI有關,那AI就一定與算力、顯卡息息相關,電腦要用、汽車要用、機器人也要用。那對于現在來說,你就要購買英偉達的GPU,你購入了H100你就需要使用CUDA軟件平臺;而使用CUDA后,進一步可能會選擇DGX云服務;一旦上了這個云平臺,就不可避免地要支付NVLink接口的費用。這種服務捆綁策略,比蘋果的封閉生態系統還要嚴格,因為蘋果設備至少可以通過越獄等方式繞過某些限制,但H100這樣的硬件還沒有類似的“破解”途徑。也許未來的華為可以,但是現在的政治環境大家也明白,華為因為某些更高級的不可抗力,在國際上很難與英偉達抗衡。
就像今年年初的DeepSeek事件,從長期來看,對于英偉達一定是利好。就像是有人發明了一個超級便宜的汽油,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得起汽車,那么對于買汽車的人來說(也就是英偉達),是利好還是利空呢?
但是筆者認為,從另一個角度看,DeepSeek事件讓英偉達摸清了單純的“AI訓練”的上升空間極限在哪里,所以,英偉達開始轉型到了“AI訓練”的下一步,就是AI應用落地。因此,黃仁勛喊出的口號是:“AI基礎設施”。
當下機器人熱潮,恰似AI技術從虛擬邁向的現實落地應用。曾經,諸多機器人企業雖具備機械設計專長,卻苦于缺乏高端計算平臺支撐,致使功能大打折扣。
時移世易,如今波士頓動力等一眾機器人廠商,紛紛選用英偉達芯片作為“智能引擎”。無獨有偶,特斯拉、Figure AI 等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全力沖刺的公司,同樣深度依賴英偉達技術。這表面上是機器人領域的重大突破,實則為英偉達業務拓展鋪就新徑。黃仁勛反復提及機器人,關鍵在于傳遞一個信號:英偉達的雄心不止于在 AI 訓練環節分一杯羹,更要深度嵌入 AI 應用與落地全程。這既是勾勒未來宏圖,更是向投資者與業界宣告,英偉達正從 AI 基礎設施供應商蛻變,全力進擊未來智能機器的“大腦”核心。
這就是戰略部署的成功,一直緊跟市場的變化,迎合投資者的預期,所以,它不漲都難。
當然,英偉達也有危機,競爭對手,比如,AMD的MI300X和英特爾的Gaudi3都在努力爭奪數據中心市場的份額。
更要命的是,在中國市場英偉達因為不可抗力進不去,而中國作為人工智能實力僅次于美國的地區,又有無數企業需要AI算力。而這個國家也不是完全沒有出現一個能代替“英偉達”的企業。因此這個市場,是黃仁勛唯一需要擔心的市場,美國現在的禁令,對其十分不利。黃仁勛這樣講:“在拜登政府時期,NVIDIA在中國的市占有率高達9成,如今卻已下滑至5成,其余市場份額被本土技術取代。”
黃仁勛也不是完全的坐以待斃,這也就是他費勁心思出閹割版芯片的原因。不是老黃在用閹割版糊弄中國人,而是中國這個市場對于英偉達太重要了,它正在全力保住自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