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網絡與存儲 > 市場分析 > 工信部:前三季度集成電路產量2447億塊,同比下降2.5%

        工信部:前三季度集成電路產量2447億塊,同比下降2.5%

        作者: 時間:2023-10-31 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收藏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消息,前三季度,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產穩步恢復,行業出口分化明顯,生產效益逐步回升,投資平穩增長,地區間營收差異較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10/452261.htm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4%,增速較 1—8 月份提高 0.5 個百分點;增速分別比同期工業、高技術制造業低 2.6 個和 0.5 個百分點。9 月份,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4.5%。

        前三季度,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 10.94 億臺,同比增長 0.8%,其中智能手機產量 7.92 億臺,同比下降 6.1%;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 2.53 億臺,同比下降 21.1%;集成電路產量 2447 億塊,同比下降 2.5%。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4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1015.53 億塊,同比增長 12.4%;2015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1087.2 億塊,同比增長 7.1%;2016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1317.95 億塊,同比增長 21.2%;2017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1564.6 億塊,同比增長 18.7%;2018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1739.5 億塊,同比增長 11.16%。

        2019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2018.2 億塊,同比增長 7.2%;2020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2612.6 億塊,同比增長 29.5%;2021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3594 億塊,同比增長 33.3%;2022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 3241.9 億塊 同比增長-9.8%;2023 年 7 月集成電路當月產量為 292 億塊,同比增長 4.1%,1—7 月累計產量 1912 億塊,同比增長-3.9%。

        可以看到,自 2014 年以來,中國的集成電路產量一直在快速增加。2014 到 2018 年,智能手機處于快速滲透期,受下游智能手機、TWS 等消費類電子需求旺盛的驅動,全球半導體市場蓬勃發展。

        隨后在 2019 年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市場景氣度下滑,全球半導體周期向下,因此當年的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數額只有 7.2%,不過隨著 5G 終端規模不斷擴大,數據中心需求增加,以及 AIoT 等智能化場景逐步拓展及汽車電子不斷滲透,疊加疫情背景下對遠程辦公、居家娛樂等需求增加,全球半導體產業規模上行。2020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達 2613 億塊,同比增長率接近 30%,2021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達 3594 億塊,同比增長率達 33%。

        2021 年與 2014 年相比,中國集成電路產量已實現三倍增長,可以看到中國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也正在從高度依賴進口的模式逐漸改善,這一點從中國集成電路歷年來的進出口額數據變化中也可窺見一二。

        目前中國大陸進口最多的是處理器和控制器類芯片,其次是存儲器。這些芯片單價較高、消耗量大且國內自主生產能力較弱,所以進口量最大。

        從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細分數據來看(處理器、控制器、存儲器、放大器、其他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零件),2022 年處理器及控制器進口金額 2051 億美元,占比 49.2%,同比增長 2.7%;存儲器進口金額 1013 億美元,占比 24.3%,同比下降 7.1%。處理器及控制器貿易逆差 1528 億美元,存儲器貿易逆差 310 億美元。

        處理器及控制器以及存儲器的進口金額過高意味著中國大陸是整機的最主要生產組裝地,但核心芯片卻嚴重依賴海外進口。而中國臺灣、韓國是中國集成電路進口主要來源地,2021 年在兩地分別進口 1558.7 億美元和 881.9 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為 25.8% 和 28.4%,合計占比為 56.4%。過去十年間,這一比重以年均約 1 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提升,半導體行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是其要因。從進口產品結構看,自中國臺灣進口以處理器為主,韓國則側重于存儲器。

        韓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歸咎于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幅下降

        韓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增長似乎沒有結束的跡象。這是由于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和顯示器等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幅下降。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 (KITA)10 月 26 日數據顯示,今年前 9 個月,韓國對華貿易逆差達 916 億美元和 1073 億美元。157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 196 億美元。

        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位列第二,僅次于石油生產國沙特阿拉伯(202 億美元)。該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超過了對日本(146 億美元)和澳大利亞(117 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的增長是由于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下降所致。芯片是韓國對華出口的最主要產品。今年前 9 個月,韓國對華半導體貿易順差為 113 億美元,但較 2022 年同期大幅下降 103 億美元。

        半導體在韓國對華出口中的比重將從 2012 年的 13.3% 提升至 2022 年的 33.4%,提升 20 多個百分點,半導體成為決定韓國對華出口規模的關鍵因素。

        包括顯示器、傳感器和無線通信設備等其他 ICT 產品在內,ICT 產品占韓國對華整體貿易平衡惡化的 63.3%。

        「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產品需求的復蘇預計將決定韓國短期內的出口復蘇,」KITA 表示。「與韓國服務業不同,韓國企業生產能力集中的韓國 ICT 制造業將在 2024 年初看到全球需求復蘇。」



        關鍵詞: 中國半導體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诸城市| 普定县| 宜黄县| 鹰潭市| 河北省| 寿光市| 和政县| 茂名市| 海门市| 章丘市| 河北省| 漠河县| 黄浦区| 高淳县| 齐齐哈尔市| 酉阳| 伊宁市| 固镇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新县| 茌平县| 丽水市| 尚志市| 出国| 乌苏市| 万载县| 丰台区| 渑池县| 甘南县| 双流县| 锡林郭勒盟| 读书| 射洪县| 昭苏县| 内乡县| 新田县| 金门县| 万盛区| 琼结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