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撐不起一千億
4 月,寒武紀市值重回「千億俱樂部」,距離上次市值千億,已經過去了兩年。與此同時,寒武紀卻在招聘網站上被曝出裁員潮。千億巨頭大裁員,這樣的組合難免會讓人聯想,到底千億市值是東山再起,還是暴風雨來之前的平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05/446155.htm4 月中旬,在招聘平臺上,身份認證為寒武紀員工發文稱「寒武紀今年會裁員,但無 N+1。」同時該帖子還指出,即使沒有被裁,獎金和漲薪都會縮水。軟件部門幾乎停止招聘,僅硬件部門還有少量招聘需求。
隨后,寒武紀裁員相關帖子開始出現。另一個帖子表示自己作為應屆生,收到了 N+1 的賠償,被要求收拾東西走人。同時,這個帖子稱有 80% 的應屆生被裁員了,這意味著留下的員工工作量會大大增加。即使沒被裁員,但是年終獎也會大打折扣,相當于「加量不加價」,認為公司正在變相地要求員工離職。在這個帖子下面,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公司 HRD 王海波回應稱裁員只針對業績不達標的員工,N+1 薪酬還在存在。
其實科技大廠的裁員并不是新鮮事,但凡是裁員,總無法讓各方滿意,在平臺上發帖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從 2022 年年末開始,從硅谷開始的裁員潮席卷了全球,國內半導體公司的裁員消息也是一波接著一波。但偏偏,寒武紀的裁員與公司市值爆發同時發生。
有寒武紀員工認為,公司的大規模裁員主要是因為營收壓力,并稱寒武紀因為在科創板上市,在五年內有盈利要求。對于在科創板,上市時不盈利的公司,控股股東、高級董事和特定股東不得在公司盈利前減持其上市前股份。而眾所周知寒武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因此通過裁員降本,或許能夠實現盈利。
這種猜想難免會讓人發問,寒武紀這次的千億市值能維系多久?
寒武紀不愿「蹭」ChatGPT
寒武紀這一次市值重回千億,離不開爆火的 ChatGPT。4 月以來,多家 AI 概念相關的半導體公司的市值都迎來起飛。截至 4 月 27 日,海光信息的市值已經超過 2000 億,中芯國際、中微公司市值都超過市值 1000 億。雖然市值不如這些公司,但一直頂著「AI 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仍是最為關注的公司之一。
面對起飛的市值,寒武紀卻「謹慎」地回應著:不直接從事人工智能最終應用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而在 4 月初,有傳聞表示百度的「文心一言」已經使用了寒武紀的產品,隨后寒武紀火速辟謠稱「公司未與百度在這一項目上展開合作。」
在針對 ChatGPT 的聲明中,寒武紀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能夠為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等各類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基礎計算平臺,公司不直接從事人工智能最終應用產品(例如類 ChatGPT 應用)的開發和銷售,公司相關產品正處于適配階段,尚未產生收入。
多次委婉的回應,透露著寒武紀的無奈。「寒武紀還是想低調踏實做事的,防止被制裁,但最終也是沒躲過。」一位曾在寒武紀工作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或許對于寒武紀來說,對公司的保護就是少一些關注。但寒武紀是一家明星企業,注定要承受公眾的注視,而這灼熱的注視像一把手術刀,把寒武紀一次次拆解。然后暴露在公眾面前的是寒武紀繞不開的問題:連年虧損與 AI 第一股。
AI 第一股的主營產品
人人都知道寒武紀是一家 AI 公司,但未必每個人都知道寒武紀的產品到底是什么。
2018 年,寒武紀 CEO 陳天石曾表示,公眾對寒武紀最大的誤解是「寒武紀是一家 IP 公司」。那時,寒武紀有四款產品思元 100(MLU100)芯片及云端智能加速卡、寒武紀 1A、1H、1M 處理器。問題在于,除了思元 100,其余的產品均為終端智能處理器 IP。2017 年至 2018 年,終端智能處理器 IP,分別為寒武紀創造營收 771.27 萬和 1.17 億元,占公司營收比例為 98.95% 及 99.69%。這兩年,華為海思是寒武紀最大的客戶。
換句話說,寒武紀在 2017、2018 年做的事是幫華為海思設計芯片。外界對寒武紀有「IP 公司」這樣的誤解,也就不奇怪了。同樣是在 2018 年,華為海思決定自研人工智能芯片,這意味著寒武紀失去了自己當時的最大客戶。
時過境遷,很難去追究到底是「不做 IP 授權」是寒武紀自己選擇的,還是被「逼上梁山」,總之,寒武紀決定做自己的產品。
2019 年和 2020 年,寒武紀營收主力不再是 IP 授權,變成了智能計算集群系統,具體營收 3.26 億元。此時,寒武紀的大客戶是珠海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和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寒武紀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主要為公司根據云計算數據中心行業客戶的應用場景需求,使用公司自有的云端智能芯片產品與基礎系統軟件平臺,并為客戶定制、集成并交付智能計算集群整套軟硬件系統所獲取的收入。簡單來說,就是基于寒武紀硬件產品的解決方案。雖然有客戶,但這意味著寒武紀需要為公司的硬件提供一系列的軟件支持。
一家成熟的硬件公司需要一個成熟的生態,如果只能適配自己的軟件,注定無法打開整個市場。寒武紀仍在求變。
2021 年,寒武紀的營收大頭變為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前一年貢獻 70.96% 營收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全年只有 158 萬元收入。寒武紀財報中表明,邊緣產品線 MLU220 芯片及加速卡落地多家頭部企業,在報告期實現近百萬片量級的規模化銷售,邊緣產品線收入較上年同期實現突破性增長。依托公司前期項目的標桿效應和優良口碑,公司中標江蘇昆山的智能計算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2022 年,寒武紀核心業務向云端產品靠攏。2022 年上半年云端產品線占總營收比 75.87%,新晉為公司第一大業務。寒武紀稱思元 370 智能芯片技術的 MLU370-X8 加速卡與部分頭部互聯網客戶的部分場景實現了深度合作,公司云端產品在阿里云等互聯網公司形成一定收入規模。昔日占主導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占比僅 1.18%。
寒武紀在一步步按照當初的想法,撕掉 IP 授權的標簽。但財報中一直刺眼的虧損,透露了寒武紀的轉型之路的艱難。
瘋狂虧損,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2022 年,寒武紀實現營業收入 72,500 萬元到 75,000 萬元,較上年同期略有增長;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預計虧損 10.3 億元到 12.7 億元,較上年同期相比,虧損擴大 25.46% 到 53.34%。從 2017 年開始,寒武紀累計虧損近 40 億元。對于虧損,寒武紀給出的三大理由是:過高的研發投入、庫存積壓以及壞賬;而外界眼中的理由則是:極度依賴大客戶、政府補貼減少。
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 1-9 月,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95.44%、82.11%、88.60% 和 79.30%,客戶集中度較高。寒武紀周轉率正在逐年降低。仔細看寒武紀當下的大客戶不難發現,寒武紀很多項目來自政府。而政府項目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回款慢,會增加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截至 2022 年三季度,寒武紀有應收票據及賬款超 5.3 億元。2019 年到 2021 年,這一數據分別為 0.61 億元、2.08 億元、4.78 億元,金額逐年擴大,但其周轉率卻逐年降低,依次為 9.13(40 天左右周轉 1 次)、3.37(108 天周轉 1 次)、2.1(174 天周轉 1 次),2022 年三季度已經降為 0.52,702 天才能回籠已售商品貨款 1 次。
在這樣的情況下,寒武紀的業務依舊沒有走出圍城。
困境難解,AI 救得了 AI 第一股嗎?
寒武紀想要改變。
寒武紀還在繼續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2021 年 6 月,寒武紀全資子公司寒武紀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擬增加注冊資本 1.7 億元并引入投資者,完成增資后,寒武紀行歌開始拓展車載智能芯片業務。寒武紀透露,行歌科技正在設計、研發面向高等級智能駕駛應用場景的車載智能芯片。
寒武紀想拓寬 AI 版圖,但談何容易?
做通用 AI,面對英偉達建立起來的生態壁壘,英特爾、AMD 都難以跨越。做定制 AI,下游的大客戶,百度、阿里、騰訊都有能力去做一款自己的 AI 芯片的,既可以省錢,又可以針對自己的需求做定制,與華為海思的分手還歷歷在目,寒武紀又怎么能把自己交付給大客戶?
市值千億對于一家虧損的企業意義有多大?市值千億是市場對寒武紀的期望;虧損的數字是寒武紀眼前的現狀。
成立 7 年的寒武紀還年輕,AI 的路也還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