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巨頭業績下跌近 80%
4 月 18 日晚間,韋爾股份披露的一季報顯示,公司 2023 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43.35 億元,同比下滑 22%;凈利潤 1.99 億元,同比下滑 78%。同時,韋爾股份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僅為 2196.45 萬元,同比下滑 98%;公司當期實現非經常性損益 1.77 億元,主要來自于投資收益以及前期股權激勵費用沖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04/445861.htm這與曾經期待韋爾股份一季度「業績反轉」的情況,大相徑庭。對于利潤的大幅下滑,韋爾股份解釋稱因為銷售收入下降。結合 2022 年財報分析,這部分應該主要指公司為智能手機生產的 CMOS 圖像傳感器。受智能手機全球市場的需求銳減影響,這一核心業務去年從 2021 年 97.08 億元下滑至 53.97 億元,減少 44.4%。
韋爾年報業績降九成
行業大環境弱勢情況下,韋爾股份去年業績表現也較差。此前,韋爾股份披露年報,公司 2022 年實現營業收入 200.78 億元,同比下降 16.7%;凈利潤 9.9 億元,同比下降 77.88%;基本每股收益 0.84 元;擬每 10 股派發紅利 0.84 元(含稅)。
公告顯示,韋爾股份半導體設計業務中,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136.75 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 68.47%,較上年減少 19.64%;公司觸控與顯示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14.71 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 7.36%,較上年減少 25.08%;公司模擬解決方案實現營業收入 12.62 億,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 6.32%,較上年減少 9.78%。公司三塊主要業務的集體下降,使得韋爾股份 2022 年的業績表現遠不如預期。
此外,2022 年報顯示,韋爾股份期末存貨創公司歷史記錄達到 123.56 億元,同比 2021 年期末的 87.81 億元大增 40.71%,主要系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不及預期導致的存貨積壓所致。
某電子行業分析師曾表示,韋爾股份存貨高企導致業績大幅下滑,可能是因為公司對行業周期演繹的判斷出現了失誤。「2021 年,芯片供需錯配,缺貨導致各品類大幅漲價,尤其是消費電子相關產品。一方面,當時國內很多設計廠賺的是漲價的錢,周期紅利不可持續。還有的企業在當年價格高位大幅備貨甚至囤貨,當需求低迷時,產品價格回歸至合理區間,這部分存貨成為『資產包袱』?!?/span>
不過,韋爾股份的庫存進一步消化。根據財報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存貨金額進一步下降至 107.69 億元,較去年年末下降 15.87 億元。去庫存的進度,被業內視為韋爾股份業務復蘇的關鍵指標,韋爾股份自述,如果存貨無法順利實現銷售,將對公司經營業績及經營現金流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韋爾股份出現了營收、利潤雙雙大幅下滑,但市場卻并未對其喪失信心。相反,在 4 月 7 日公司宣布計提減值 13.97 億元后,股價迎來了接連數日的上漲。
韋爾股份在展望 2023 年時曾表示,企業和個人電腦及智能手機的需求疲軟,芯片庫存水平上升,內存市場持續疲軟等不利條件,限制了半導體市場的增長。2022 年以來全球各國強化本國半導體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基金支持、設備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予以政策扶持。雖然 WSTS 預測 2023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計將下降 4.1%,2023 年仍舊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但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長期前景樂觀。
消費電子仍在「低谷」
近期,消費電子產業鏈上多家公司一季度業績「暴雷」。
4 月 17 日晚間,歌爾股份公告,2023 年一季度凈利潤 1.06 億元,同比下降 88.22%。
4 月 14 日晚,卓勝微披露一季度業績預告稱,預計其 2023 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 9600 萬元-1.19 億元,同比下降 74.09%~79.10%。
捷捷微電 14 日晚亦披露一季度業績預告稱,預計其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 2509.28 萬元-3512.99 萬元,同比減少 65%-75%。
有分析指,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管控放開、經濟逐漸復蘇等,手機等終端消費品市場快速復蘇,不過由于去年第四季度集中爆發的各地疫情等影響市場銷售等,去年消費電子終端環節積壓了一部分庫存,因此今年一季度終端回暖主要是幫助快速去庫存,手機廠商并沒有因市場回暖而對產業鏈同步增加市場訂單,這就導致消費電子產業鏈終端環節與中上游環節企業利潤走勢不一致的情況出現。
有業內人士稱,消費電子產業鏈庫存實際上在去年四季度發布了一些新機之后,又面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所以行業抬升了一些庫存,但年初以來賣得不錯,庫存在一季度會下降,可能上半年行業會持續去庫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