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國際業務,企業需要了解哪“三方面和七要素”
現階段,在國內市場趨近飽和、同行競爭趨于激烈、產業供應趨向固化的環境下,出海發展自然成為了眾多中企的戰略方向之一。而中企一旦決定向國際市場邁進,就有必要先行構建一個完整的全球拓展戰略。然而,即便是體系成熟、歷史悠久的大型企業,在進入完全陌生的國際市場之前,也極有可能不知所措。淪陷在新市場泥淖里的大型企業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企業靠時間、資金和人力堆積,在當地發展得風生水起,但也要承受漫長的壓力煎熬;更多的企業則是灰頭土臉地摸爬滾打,在當地舉步維艱、進退兩難。
因此,在企業真正啟程之前,我們將從“三方面、七要素”的角度出發,帶企業領導者深度剖析拓展國際業務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行動規劃。
三方面
1. 法務
一般而言,各個國家/地區上到國家層面、下至地方一級,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規、案例依據和執行標準,所以在企業開發當地業務之前,深入了解當地法律法規就顯得至關重要。
2. 稅務
企業在進駐陌生市場后,稅務是極易造成疏忽的一項重要議題。一位商業巨鱷曾說:“你可能會在目標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但如果你沒有制定完備的稅務規劃,那你就只能等待痛苦的降臨。”
3. 財務
不只是投資者,當地財務監管部門也會持續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資金動態。及時、準確、詳細的財務報告既可以幫助企業制定決策,也可以避免產生與當地部門斡旋帶來的行政與人力成本。
七要素
1. 確立當地模式
邁向新市場之前,企業最先需要考慮的就是進駐模式。當地的企業形態對經營方式和預算成本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一般來說,企業在正式進入陌生市場前有兩種選擇:實體和名義雇主。本文只分析和討論企業在陌生國際市場成立實體的情景。
2. 完善行政準備
企業一旦選擇在當地成立實體,就要承擔巨量的文書工作。例如,巴西政府要求,尚在籌備的企業必須在注冊成立階段準備43份文檔,辦理超過13項正規手續。這意味著,經過繁復漫長的籌建期,再熬過無數個周末和節假日,市場機遇早就悄然與企業擦肩而過。
3. 評估人才聘用
伴隨勞工保護的國際浪潮,世界各地對勞工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升高。在保護弱勢群體的大趨勢下,為滿足用工合規和各地員工需求,企業的當地資源和專業知識就成為了落地生根的先決條件。由于市場的獨特性和差異化,企業往往需要單獨評估目標市場的人才聘用形勢,以規避相關風險。
4. 思考機構體系
如果企業選擇在其他國家/地區成立當地實體(通常是子公司),那么企業將面臨各種國際稅法的沖擊,被迫迎接諸如母公司應持有的當地實體股份配比、母公司對當地實體的管理模式和處理態度、股東或投資者面臨的稅務風險等問題和挑戰。
5. 研究轉移定價
轉移定價研究是企業就業務、服務、產品和無形資產等方面開展的經濟研究。如果充分利用轉移定價,企業就能規避高額征稅、戰爭、政局動蕩、政府征用、沒收、外匯管制、通貨膨脹、銀根緊縮等各類政治、軍事、經濟風險,從而實現企業或集團的利益最大化。
6. 重估財務規則
整合報表一直都是跨國企業如鯁在喉的行政性、技術性、結構性難題。如果企業選擇成立當地實體,那么就需要根據當地法律法規的案例依據和執行標準,重估企業內部的財務流程和結構體系,整合母公司與當地實體的財務報表。有些司法管轄區甚至還會要求企業逐月或逐年審計,這對很多剛進入陌生國際市場的企業來說負擔太重。
7. 建立銀企關系
想跨國發展當地實體,那就勢必要選擇與當地銀行展開深度合作。不過,現實可遠沒有理想狀態那樣美好:當地銀行要求的開戶資金龐大、熟悉當地金融管制的時間過長、開戶人往返于銀企之間的次數頻繁……為了盡可能減少這些冗繁的行政成本,企業應在企劃初期先行建立銀企關系,提前熟悉當地的金融法律法規并規避相關風險。
小結:找對合作伙伴,順利拓展國際業務
以上總結的要點看起來略顯復雜,但其實對于企業來說,大可不必獨自完成所有這些內容。戰略合作伙伴才是幫助企業拓展國際業務,解決各種業務挑戰的寶貴資源。法務、人才資源、稅務和財務方面的合作伙伴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探索創新,更有效地實現業務目標,還有助于避免因違規而被罰款和承擔法律后果的風險。
提供全球名義雇主服務的Safeguard Global就是這類戰略合作伙伴的一個典型代表。他們了解當地勞動法和各種規章制度的細節,并能通過以下方式保障企業合規。
l 為企業員工制定規范的雇傭合同
l 幫助企業隨時了解最新的法律動態
l 按照當地法律規定,支付員工工資、稅收和福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