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業界動態 > 半導體產值下修 模擬芯片的現在與未來

        半導體產值下修 模擬芯片的現在與未來

        作者: 時間:2022-09-12 來源:CTIMES 收藏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WSTS) 發布2022年8月最新半導體市場預測,由于消費性電子終端需求疲弱,導致內存價格下跌、產值縮水,加上內存市場成長動能趨緩,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將由原來的16.3%下修至13.9%,市場規模達6,332.38億美元,較原先預期的6,464.56億美元調降2.0%。2023年市場成長率則自5.1%下修至4.6%,市場規模達6,623.6億美元,較原先預期的6,796.5億美元調降2.5%,雖然如此,今、明總體市場規模仍將續創新高。

        隨著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及儲存型閃存(NAND Flash)供給過剩,價格走跌,今年下半年價格恐將持續走跌,因此,WSTS原本預估今年全球內存市場產值年增率達18.7%,明年再成長3.4%,大幅下修今年全球內存市場產值年增率為8.2%,明年下修至0.6%。這波預測修正也包含微處理器(MPU)、微控制器(MCU)等微組件市場成長率,由原先預期的11.4%下修至5.9%,明年成長率由5.3%調降至3.6%。不過,WSTS卻反向調升模擬組件2022年市場年增率,由19.2%上修至21.9%,明年成長率則由5.7%上修至6.4%。

        WSTS表示,今年半導體市場仍有機會超過6,000億美元(約合新臺幣17.8兆元)。主要類型芯片多出現雙位數年成長,其中,邏輯IC產值可望成長約24.1%,模擬IC成長約21.9%,傳感器成長約16.6%,光電子成長約0.2%。以地區來看,亞太地區預計成長10.5%、美洲23.5%、歐洲14%、日本14.2%。

        IC Insights則預估,隨著5G手機出貨量增加,相關基礎設施到位,2022年通訊產業將占模擬IC銷售的最大部份,其中,無線通信應用將占整體模擬通訊領域銷售額的91%,有線通訊應用則占9%。由于手機、筆電及各類行動裝置的電池供電系統都需要這類芯片調節電源,避免裝置運作時溫度過熱,同時延長電池壽命,加上這些芯片還具有通訊接口、顯示器背光等調節功能,市場整體需求仍相當大。

        混合模擬數字IC當道 市場的「4個最」
        IC市場又可分為四大產品別:模擬、邏輯、內存和微型組件,近兩年芯片短缺潮中最短缺的是模擬和電源管理芯片。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世杰指出,如今已經沒有純粹的數字IC或模擬IC,多是混和模擬數字IC,但還是存在純粹的內存IC,如Flash、Dram,只能區分數字導向設計IC,以制程微縮達到面積、速度、功耗優化等效益,也包含頻率、傳輸、電源調控等大量模擬電路;非數字導向設計IC(模擬IC)則特別要求高精度、低噪聲等質量,也會借重大量數字電路以達算法校正。

        張世杰進一步說明,目前工業應用上多為「少量多樣高規」,是典型市場。「高規」指的是具備精確度、大電壓范圍、極高速(射頻)、極低功耗、低噪聲等特性。隨著智能制造每年以10%的年復合成長率發展,工業應用成為「最需要」的市場。由于各式機臺具有獨特的智能制造規格與特性,加上少量多樣制程要求,勢必帶動芯片需求與成長性。

        汽車產業中以半導體為主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未來5年有20%的年復合成長率;電動車每年則以2%的滲透率持續成長;車用芯片年產值約600億美元,具有10%年復合成長率的實力,所以電動車是「最具成長性」的市場。以成長快速的電動車為例,一臺電動車保守估計需要500-1,500顆芯片,甚至福特Focus新款電動車需要高達3,000顆芯片。隨著電動車需求量逐年攀升,勢必帶動電池、開關、控制電路、雷達、光達等感測需求,以及一系列芯片的成長性。

        通訊領域每年有15億支手機需求,市場規模穩定,約可造就300億美元的模擬(射頻前端、電源)芯片產值,也是「最穩定」的市場;PC/NB類市場每年約有3億臺出貨量,隨著新IO規格的推出,周邊產品的模擬芯片需求上看100億美元,稱得上是「最小兵立大功」的市場。

        此外,低軌衛星大量布署并持續快速增加,地面應用多元擴展,從現今的固定式地面站,逐步擴展到車載、個人裝置到衛星IoT裝置,隨著地面接收站愈來愈多,不論是車載或個人裝置都需要模擬芯片,潛力無限,值得關注。

        10大模擬芯片供貨商占據半壁江山
        模擬芯片進入門坎高,似乎全是IDM廠的天下。IC Insights 發布的前10大模擬芯片供貨商銷售額、市占率排行,2020年與2021年相差不大,前三名為德儀()、亞德諾(ADI)、思佳訊(Skyworks)。

        德儀()2020年模擬芯片占事業比重的75%,銷售額達108.86億美元,年增9%,市占率達19%,其中,約有一半制程為12吋晶圓。德儀已于美國德州謝爾曼(Sherman)興建全新12吋(300mm)半導體晶圓廠,預計2025年投產,新的晶圓廠將加入現有12吋晶圓廠陣營,包含位于德州達拉斯(Dallas)的DMOS6、德州理查德森(Richardson)的RFAB1及RFAB2;位于猶他州李海(Lehi)的LFAB預計2023年初投產。

        圖片.png 
        圖 : 2021年全球前10大模擬芯片商營收排名。(source:IC Insights)

        亞德諾(ADI)市占約9%,2017年并購Linear后,取得電流傳感器、云端用高電流等新市場,營收比重以工業為主(約53%),其次是通訊(約21%)、汽車(約14%),及消費性電子(約11%)。思佳訊(Skyworks)受惠于無線通信產品需求成長,以及5G、Wi-Fi 6技術升級,市占率達7%。

        歐洲三大供貨商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恩智浦(NXP)2020年全球市占率合計17%,其中,英飛凌受惠于汽車、電源等傳感器需求升溫,表現優于意法半導體及恩智浦。至于美信(Maxim)已被亞德諾(ADI)收購。

        安森美(ONSemi)在功率半導體的發展僅次于英飛凌(Infineon)與德儀(),產品包含功率組件、傳感器及電源管理,終端應用則涵蓋車用、醫療、消費性電子、工業、通訊與云端等領域,又以汽車(約37%)為大宗,工業次之(約28%)。微芯片科技 (Microchip) 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軍事、航天、通訊、計算機、制造業及消費性電子等領域。日本IDM大廠瑞薩電子 (Renesas)2021年起維持晶圓廠輕減(fab-light)策略,擴大委外代工,以提高微控制器(MCU)及功率半導體的供貨能力,希望2023年前將MCU供貨量提高50%。

        Gartner統計,2020年全球車用半導體總產值約374億美元(約合新臺幣1.05兆元),其中,英飛凌、恩智浦、瑞薩、德儀及意法半導體等5大IDM即占43%,尤其英飛凌市占率達11.6%,為車用半導體龍頭。

        張世杰觀察,模擬芯片全球前10大IDM公司都有強大應用體系支撐,如美系-國防工業,歐、日系-汽車工業。美系廠在太空、軍工產業支持下,在規格、操作環境上極致發展,并將產品輸出管制,保持自身優勢及對下游的引響力。

        歐日系廠運用自身強大的汽車產業能量,從開發導入到安全法規,排除外來競爭,也累積芯片開發至整車系統工程的能量。不過,模擬芯片重視規格,從制程、設計、構裝必須偕同優化,驗測也需借重自測程序,IDM一定程度上必須垂直整合,以韓國為例,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全球成長快速,逐步復制歐日車用IC策略。

        中國臺灣半導體業者的機會與挑戰
        雖然各大IDM廠已搶得先機,臺灣也有代工大廠及供應鏈生態系,2021年約達1,458億美元(約合新臺幣4兆元),占全球26.2%,也許可以找機會切入新領域。張世杰認為,臺灣是晶圓代工重鎮,先進制程有相對成熟或落后的制程可以找尋應用機會,這些產能結合國內模擬芯片設計,可以開拓出以成本為優勢的產品模式。比方成熟制程可以活化利用,國內系統廠透過策略性投資,以資金門坎相對低的模擬芯片為目標,并導入自用,國內特殊應用標準品(ASSP)廠投資應用周邊模擬IC廠構建完整應用方案,可以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效果。

        圖片.png
         
        圖: 中國臺灣2021年1,458億美元(約合4兆臺幣),占全球26.2%。(source:工研院)

        此外,中國臺灣的優勢在于產業鏈完整集中,可以打造成本低、完整的解決方案。至于劣勢則是,不具高階應用且分工過于明確,多為配合ASSP方案或系統周邊的需求導向,導致業者僅能著力于低規格產品,而且無法定義創新產品,話語權仍掌握在IDM等大廠手中。


        圖片.png 
        圖 : 中國臺灣IC設計主力在邏輯IC,內存及模擬感測組件相對較弱。(Source:工研院)

        不過,中國臺灣目前已有業者發展Fab+design、System+design,有機會引入專業委外封測代工(OSAT),整合成類IDM廠,如傳統封裝、先進封裝、高階測試多元發展的日月光投控就穩居龍頭地位,臺積電等產業龍頭也可以幫自己的模擬產品調整制程與架構。至于電動車市場近年來有業者大力推動傳統車廠分工,如鴻海的MIH電動車開放平臺(Mobility In Harmony Open EV Platform),臺廠可以把握這些機會,擴大實力與競爭力。簡單來說,中國臺灣很多廠房做了成熟制程就沒辦法做數字,成熟制程最適合做模擬IC,中國臺灣現在可以做具有成本優勢的產品,與舊產能結合,找新的出海口,在臺積電、聯發科、鴻海等「富爸爸」的帶領下,成功機會非常高。

        未來2趨勢:異質整合+高效運算
        展望2022年下半年或2023年,模擬芯片的未來趨勢還可以觀察哪些指標?
        張世杰指出,近期超威半導體(AMD)市值已超越龍頭英特爾(Intel),AMD的成功引出新的機會點,代表在摩爾定律推進下,還有其他多元進展方案有待發掘與挑戰,多芯片異質整合有機會在性能及成本上找出甜蜜點。模擬芯片是以規格導向,不追隨摩爾定律,過往都和數字芯片做出明確的產品區隔,「透過異質整合,可以將多樣態芯片整合,做到系統及封裝單元,這將是未來的產品趨勢。」
        此外,世界級的芯片廠商如蘋果(Apple)、超威、英特爾、高通(Qualcomm)、聯發科技(MTK)等已透過各式垂直、水平排放整合多芯片以進行高效能運算,未來可密切注意這些大廠的發展動態,隨時掌握電源管理IC(PMIC)、IO芯片(IOIC)的最新整合進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9/438095.htm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山阴县| 弥渡县| 修武县| 镶黄旗| 尼玛县| 运城市| 邵阳县| 浦县| 中超| 孝义市| 辽宁省| 福建省| 景德镇市| 叙永县| 天全县| 茌平县| 永平县| 日照市| 吉安市| 绥滨县| 武安市| 增城市| 永安市| 囊谦县| 宜章县| 宜兴市| 格尔木市| 玉林市| 麦盖提县| 姜堰市| 忻城县| 杂多县| 长汀县| 酒泉市| 汾西县| 和林格尔县| 德昌县| 临潭县| 河西区|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