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敢于叫板BBA百萬豪車的底氣:中國已重塑全球汽車供應鏈
上周,在理想L9的發布會上,公司創始人李想喊出了一個口號,稱這款車型是“500萬元內最好的家用SUV”。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7/435836.htm這句話固然有廣告吹噓的成份,但是李想之所以如此自信,確實是因為背后有一股力量在給他的“豪言”撐腰,這股力量就是中國制造。
在全球新能源電動車的制造業版圖上,從美日韓到德法意乃至于到印度墨西哥,除了馬斯克以外,還有哪個國家的哪個品牌敢于如此大膽叫囂?事實上就是沒有,因為大部分國家是沒有自己的電動車品牌的,既然連品牌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了“說大話”的基礎。
1997年,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在央視說了一句“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帶兩張沙發”,引得全國人民譏笑了二十多年。但也正是在自己人嘲笑自己人的八千個日夜里,吉利汽車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中國式擴張,不僅手握沃爾沃,還成為了奔馳的大股東,每年132萬輛的銷量僅比泰國全國年產量少了不到兩成。而泰國是全球排名第十的汽車制造大國。
從李書福的大話到李想的大話,中國汽車產業恰好走過一波從內燃機到電動機的產業升級大周期,并一躍成為產業鏈里的頂級“獵食者”。
如果咱們的汽車工業還是1997年那副模樣,李想也不會有膽氣說出這樣的驚人之語,頂多和李書福類似,用刻意拉低標準的方式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倔強和信心。換言之,這種表達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獨特的語境,是一種我雖然現在沒有,但未來一定會有的悲壯。
時間來到2022年,在很多媒體的述說之下,我們的制造業似乎都被遷移到東南亞了。這絕非事實,真正的事實是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依然巨大且不可動搖,在走了一些服裝鞋帽產業鏈的同時,我們已經完成了不停車式的換擋,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萬億新賽道上,悄然占據起了統領位置。
韓國是全球第五大汽車制造國。在2000年至2021年間,韓國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的比例由最初的1.8%快速上升到了34.9%。與此同時,韓國從日本進口相關零件的比例則由45.5%下跌到了11.6%。
從日本到中國,韓國汽車制造業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行勝于言,說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才能體現內心真實的想法。
事實上,不只韓國車企從我國的制造業獲益,我國車企更是因此贏得了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先機,蔚小理就是其中的優秀畢業生。
不管是理想L9還是蔚來的ES7,它們都不約而同將假想敵放在了BBA的百萬級豪車之上。而它們之所以敢于如此對標,無非是因為背后有中國制造在撐腰,有中國完善且核心的電動車產業鏈在保駕護航。更進一步來說,中國制造不僅能讓他們的豪言落地——保證產能和品質,更能在價格端給予他們無以倫比的競爭優勢。
目前,我國電動汽車市場已經形成了包括原材料供應商、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汽車制造商以及銷售和售后服務在內的完整價值鏈。相比傳統燃油車構筑的價值鏈,電動汽車價值鏈覆蓋的供應商更多,生產所需要的零部件也更多。
以理想0NE為例,生產商不僅要和190多家供應商合作,還要采購1900多個零部件。對于理想等電動汽車企業而言,數目眾多的供應商和零部件,也給他們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受益于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優勢,理想80%的供應商均分布于長三角地區,這也為其掌控供應鏈創造了極大便利。
上升到全國范圍,我國電動汽車價值鏈中除了包括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外,還包括以贛鋒鋰業、華友鈷業等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以德賽西威為代表的汽車電子商等多家企業,他們的產品與技術覆蓋了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方方面面。
其中,在電池、電機及電控三大核心領域,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除電機控制系統的核心器件IGBT仍需依賴外國企業外。在其他兩大領域中,中國制造不僅能滿足國內車企的生產需求,還打入了特斯拉等國外電動汽車企業的供應鏈。
以特斯拉為例,它目前的電池整體供應商是寧德時代,汽車玻璃供應商是福耀玻璃,中控屏供應商有京東方、萊寶高科等中企業,電機零部件供應商則有中科三環、橫店東磁、東睦股份、河北宣工等中國企業。由此可見,中國供應商同樣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車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中國企業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中的巨大話語權。
另外,目前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以及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單一市場,中國還能為電動汽車企業提供市場開拓的便利。而這也是促使馬斯克斥資500億在上海建廠的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累計交付量為32.1萬輛,占它全球總銷量的三成以上,貢獻了它全球一半以上的營收額。盡管特斯拉中國市場的銷量仍落后于比亞迪,但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無疑令人側目,而它取得這些成就的關鍵則在于上海超級工廠。毫不夸張地說,上海超級工廠對特斯拉的意義是非凡的。
事實上,除了上述看得見的利好外,上海超級工廠還為特斯拉帶來了許多看不見的利好。
比如說,上海超級工廠除了生產整車之外,還肩負著為其他工廠提供零部件的重擔,因此上海超級工廠也是特斯拉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部分。日前,馬斯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特斯拉位于得州和柏林的工廠因供應鏈問題正承受巨額虧損,其中上海超級工廠零部件無法及時運達便是重要原因。
目前市場傳言顯示,為緩解供應鏈壓力提振產能,特斯拉將于7月對上海高級工廠改造升級。如若該市場傳言成真,上海超級工廠對于特斯拉的戰略意義無疑也再度凸顯。
不難發現,雖然全球某些產業鏈確實在發生一輪新的轉移,但是中國制造業積淀所得的優勢卻并沒有因此削弱,反而成了重新換擋出發的新機遇。
中國重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向前,而關于中國制造的宏圖巨篇其實才剛剛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