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只是個堆料狂魔嗎?
? 理想只是個堆料狂魔嗎?
近期看到也有人討論說理想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獨家技術,沒有重大科技研發投入,居然定價接近50萬。我也說說對此的看法。
? 理想有沒有核心技術?
理想的護城河是對家庭用戶需求的越級理解,目前沒有第二家公司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理想L9是在理想ONE上加強再加強,所以為什么稱理想ONE是Pro,理想L9是Max,因為他們其實同時同一個系列產品,就是為家庭設計的家用智能SUV,只不過Max配置頂配,Pro配置中高配置。
理想ONE是0-1的驗證階段,因此只能以供應商產品模塊進行組合,但是供應商一直存在,而理想把1+1>2做到了完美的詮釋。
理想L9是1-10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在全方位開始投入自研,輔助駕駛全棧(除硬件)、増程器、中央域控制器,并且在產品研發路線上也非常穩健,在不擅長的領域采用合資共同投入的形態進行,降低了自研風險。軟件的自研將是理想汽車的第二個護城河,這不是靠人堆出來的代碼,而是不斷迭代總結誕生的。
?理想L9有沒有應用創新?
理想的方向盤觸摸屏+HUD方案是全球首個,以往的HUD是炫技為主,而這一次理想L9直接放棄了儀表屏,這種魄力意味他放棄了拐杖,一定且必須要把HUD的交互做好。而方向盤觸摸屏則給交互形式產生了更多可能性。
理想的二排娛樂屏的3D Tof手勢識別方案不敢說全球首個,但是從“應用創新”來講,也足夠新穎,手勢+語音形成融合交互方案,2個月時間已經把基礎功能開發到可用,可想而知未來的想象空間。
理想的無線充電可替換方案,原先的汽車無線充電板之雞肋,在用過無線充電手機的朋友們來說,都感同深刻,這一次理想L9做到了可拆卸可替換的無線充電面板方案,而且還拉通說服了華為、OPPO、小米等為其提供無線充方案,一方面提升了L9無線充電的使用品質,同時還提供給手機廠商新的產品形態及新的市場空間。
大家可能會說,你說的這些有什么技術創新?哪個廠家都可以做,對,我說的是應用創新,不是技術創新,大家都可以做。但問題來了,汽車發展這么久,誰做到了?試問三聯屏的設計發布至今被抄了多少個廠家。
?理想有沒有技術創新?
這個就是重大科技研發投入,手機的產品迭代周期很快,搶首發早買早享受,在汽車領域搶首發我覺得沒有意義,因為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理想首發8155芯片甚至是未來的8295嗎?沒有。理想首發激光雷達量產嗎?沒有。但是理想很扎實的在做每一步,理想L9發布的8155車機系統多流暢,輔助駕駛在交付時直接可用,這些都是印證。
而在輔助駕駛(甚至是自動駕駛)領域,這個領域真的非常燒錢,從算法、數據、硬件投入、高薪AI人才,成本是非常高的。在公開的數據集中,理想具有308 萬幀錐桶、255 萬幀施工標識牌、144 萬幀異形車,這是什么量級的數據?另外理想還做了一個和特斯拉的學習場景總里程對比,這個表里理想排在第二。所以為什么雖然小鵬在輔助駕駛上每回合都快人一步,但是他今年年中依舊變更了銷售策略,將輔助駕駛作為標配(理想的第一代產品就是標配),因為很多時候輔助駕駛的競爭就是數據積累的競爭。有時間可以再寫個帖子分享下輔助駕駛自研的理解。
所以燃油車時代的技術創新和智能電動車的技術創新,維度不同,方向不同,很多車評人和大眾的認識很多還在以燃油車的視角去看電動車,真的說不好不知道哪天燃油車就像諾基亞一樣被淘汰。另外,蘋果公司的核心護城河不是硬件,而是軟件,在電動車一樣是這個道理。
所以正視且直面才是對對手最好的尊重,2019年關注理想汽車開始,希望能在近2年內有類似車型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很驚訝也很可惜2019到2022(甚至到年底),居然依舊沒有可敬的對手,這一次,理想L9我訂了,而且我認為,理想L9將是未來3年內最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旗艦SUV。
近期看到也有人討論說理想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獨家技術,沒有重大科技研發投入,居然定價接近50萬。我也說說對此的看法。
? 理想有沒有核心技術?
理想的護城河是對家庭用戶需求的越級理解,目前沒有第二家公司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理想L9是在理想ONE上加強再加強,所以為什么稱理想ONE是Pro,理想L9是Max,因為他們其實同時同一個系列產品,就是為家庭設計的家用智能SUV,只不過Max配置頂配,Pro配置中高配置。
理想ONE是0-1的驗證階段,因此只能以供應商產品模塊進行組合,但是供應商一直存在,而理想把1+1>2做到了完美的詮釋。
理想L9是1-10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在全方位開始投入自研,輔助駕駛全棧(除硬件)、増程器、中央域控制器,并且在產品研發路線上也非常穩健,在不擅長的領域采用合資共同投入的形態進行,降低了自研風險。軟件的自研將是理想汽車的第二個護城河,這不是靠人堆出來的代碼,而是不斷迭代總結誕生的。
?理想L9有沒有應用創新?
理想的方向盤觸摸屏+HUD方案是全球首個,以往的HUD是炫技為主,而這一次理想L9直接放棄了儀表屏,這種魄力意味他放棄了拐杖,一定且必須要把HUD的交互做好。而方向盤觸摸屏則給交互形式產生了更多可能性。
理想的二排娛樂屏的3D Tof手勢識別方案不敢說全球首個,但是從“應用創新”來講,也足夠新穎,手勢+語音形成融合交互方案,2個月時間已經把基礎功能開發到可用,可想而知未來的想象空間。
理想的無線充電可替換方案,原先的汽車無線充電板之雞肋,在用過無線充電手機的朋友們來說,都感同深刻,這一次理想L9做到了可拆卸可替換的無線充電面板方案,而且還拉通說服了華為、OPPO、小米等為其提供無線充方案,一方面提升了L9無線充電的使用品質,同時還提供給手機廠商新的產品形態及新的市場空間。
大家可能會說,你說的這些有什么技術創新?哪個廠家都可以做,對,我說的是應用創新,不是技術創新,大家都可以做。但問題來了,汽車發展這么久,誰做到了?試問三聯屏的設計發布至今被抄了多少個廠家。
?理想有沒有技術創新?
這個就是重大科技研發投入,手機的產品迭代周期很快,搶首發早買早享受,在汽車領域搶首發我覺得沒有意義,因為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理想首發8155芯片甚至是未來的8295嗎?沒有。理想首發激光雷達量產嗎?沒有。但是理想很扎實的在做每一步,理想L9發布的8155車機系統多流暢,輔助駕駛在交付時直接可用,這些都是印證。
而在輔助駕駛(甚至是自動駕駛)領域,這個領域真的非常燒錢,從算法、數據、硬件投入、高薪AI人才,成本是非常高的。在公開的數據集中,理想具有308 萬幀錐桶、255 萬幀施工標識牌、144 萬幀異形車,這是什么量級的數據?另外理想還做了一個和特斯拉的學習場景總里程對比,這個表里理想排在第二。所以為什么雖然小鵬在輔助駕駛上每回合都快人一步,但是他今年年中依舊變更了銷售策略,將輔助駕駛作為標配(理想的第一代產品就是標配),因為很多時候輔助駕駛的競爭就是數據積累的競爭。有時間可以再寫個帖子分享下輔助駕駛自研的理解。
所以燃油車時代的技術創新和智能電動車的技術創新,維度不同,方向不同,很多車評人和大眾的認識很多還在以燃油車的視角去看電動車,真的說不好不知道哪天燃油車就像諾基亞一樣被淘汰。另外,蘋果公司的核心護城河不是硬件,而是軟件,在電動車一樣是這個道理。
所以正視且直面才是對對手最好的尊重,2019年關注理想汽車開始,希望能在近2年內有類似車型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很驚訝也很可惜2019到2022(甚至到年底),居然依舊沒有可敬的對手,這一次,理想L9我訂了,而且我認為,理想L9將是未來3年內最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旗艦SUV。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