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全新微縮之旅:延續摩爾定律的方法和DTCO的應用

        全新微縮之旅:延續摩爾定律的方法和DTCO的應用

        作者:應用材料公司 時間:2022-05-17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美國時間4月21日,應用材料公司舉辦了“全新微縮之旅”大師課。期間,我們重點討論了要在未來若干年內提升晶體管密度,芯片制造商正在尋求互補的兩條道路。其一是延續傳統的二維微縮,也就是使用EUV光刻和材料工程打造出更小的特征。另一條則是使用設計技術協同優化()和三維技巧,對邏輯單元布局進行巧妙優化,這樣無需對光刻柵距進行任何更改即可增加密度。這篇博客我們將英文博客原文摘選,一起回顧下該堂大師課程的技術精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5/434157.htm

        回顧二維微縮的發展

        眾所周知,傳統的二維微縮定義了半個多世紀以來芯片行業的技術發展路線圖。在2000年前后的丹納德微縮時代,我們每兩年將晶體管尺寸縮減50%。我們縮小了用于控制晶體管開關狀態的柵極,其長度定義了節點:90納米、65納米等等。我們成比例縮小了氧化柵極,芯片制造商由此享受到了性能、功率和面積成本(或稱“PPAC”)的同步改善。回首過往,這些進步來得如此容易!

        1652792635903399.png

        2000年到2010年間,柵極長度和氧化柵極微縮達到了極限:我們可以對更小的特征進行圖形化,但這并非沒有物理問題,例如柵極泄漏和接觸電阻,這會抵消面積成本降低所帶來的性能和功率效益。于是我們過渡到了“等效微縮”,柵極長度仍為30納米左右,物理氧化柵極的微縮陷入停滯。節點名稱不再與實際尺寸掛鉤。我們轉而使用應變硅和高K值金屬柵極等材料工程工藝。如此一來,即使“面積和成本(AC)”改善有所放緩,我們仍可以維持“性能和功率(PP)”效益。2010年往后,三維FinFET架構誕生,使得PP和AC都更上一層樓。

        1652792652895992.png

        當光刻技術停留在193納米浸沒時,材料工程也同樣發揮了作用——將單程圖形化限制在約80納米柵距。雙重圖形化和四重圖形化分別使微縮能力進一步達到40納米和20納米柵距。

        了解EUV(極紫外光)——使圖形化更簡單,卻令布線更加復雜

        當發展至5納米節點時,EUV技術應運而生,并成就了25納米柵間距圖形化。然而,要想讓EUV更具實用性,則需要新的材料工程技術。舉例而言,在EUV分辨率極限水平上,晶體管接觸通孔很難使用傳統的阻擋層加填充方法來填充金屬。因為留給金屬布線的面積實在太小,并且還導致了接觸電阻呈指數增加。與此同時,“集成材料解決方案”(Integrated Materials Solutions)則可實現選擇性觸點沉積,幫助取消阻擋層的同時,還產生了更寬的低電阻接觸點。

        微縮新方法及其挑戰

        1.進一步EUV微縮的方法

        有沒有新的方法可以進一步縮小尺寸?答案是肯定的,有如下兩條道路:

        ●   持續的內在微縮——即延用傳統的二維。也就是使用EUV光刻和材料工程打造出更小的特征。摩爾定律造就了3納米節點約一半的邏輯密度提高。

        ●   使用技術協同優化()和三維技巧,對邏輯單元布局進行巧妙優化,實現3納米節點另外一半的邏輯密度提高。

        1652792678539720.png

        2.EUV微縮面臨的材料工程新挑戰

        使用EUV技術生成光子難度極大且成本高昂。因此,我們要讓EUV光刻使用的光子數量僅為深紫外刻蝕的十分之一。此外,我們用EUV刻蝕的圖形(比如交替的線條和間隔)就會細很多。這樣一來,EUV光刻膠的厚度也會大大縮減,我們便能用更少的光子開發光掩模圖形,而且這還有助于防止細圖形坍塌黏連。

        1652792694345634.png

        在4月21日的大師課上,我們探討了使用EUV進而延續芯片的微縮。前提是我們能同時解決材料工程和量測方法的六大關鍵問題,如下所示:

        ●   問題一:糾正EUV光刻膠的隨機誤差

        ●   問題二:降低EUV圖形化成本

        ●   問題三:提高EUV圖形鍍膜的精度

        ●   問題四:在刻蝕晶圓之前確保光刻膠圖形的保真度

        ●   問題五:解決“邊緣布局錯誤”

        ●   問題六: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加快進展

        使用技術協同優化()和環繞柵極(GAA)晶體管

        如上所言,在3納米節點,50%的邏輯密度改進來自“內在微縮”,即傳統的二維微縮。而另外50%則來自“DTCO”,即設計技術協同優化。“內在微縮”已經為行業服務了50多年,而最近出現的DTCO則有助于彌補傳統摩爾定律微縮的放緩。DTCO為我們帶來了縮小邏輯單元、增加密度和改善面積成本的最新方法。

        1.認識DTCO

        DTCO 指的是巧妙改變邏輯單元元件的布局,從而在不更改光刻柵距的情況下實現晶體管的進一步微縮。如今已有數種DTCO技巧用于芯片設計。例如,在隔離單個邏輯單元時,設計人員用單擴散替代了雙擴散,從而實現了明顯的微縮效果。設計師們還將每個晶體管的鰭片數量從三個減至兩個,這稱為“減鰭”(fin depopulation)處理。同樣,設計人員也在努力實現“柵極上觸點”(contact over gate),也就是將晶體管的電接觸從側面移到頂部。

        1652792713405700.png

        在4月21日的大師課上,我們介紹了一項新涌現的創新成果——環繞柵極晶體管。它利用了DTCO概念提升邏輯密度,同時改善芯片性能和功率。

        2.認識環繞柵極晶體管

        2010年,FinFET的問世標志著芯片設計從平面二維晶體管轉向三維晶體管。而環繞柵極(GAA)晶體管則將成為繼FinFET之后芯片業最重大的設計轉變之一。

        將GAA描述成“DTCO的一種形式”可能顯得不合常情,但它的確符合DTCO的定義:GAA是通過巧妙重排晶體管元件,在同等光刻柵距下實現高于FinFET的邏輯密度。值得慶幸的是,伴隨GAA而來的還有材料工程創新,這些創新成果將大大改善功率和性能。如下我們將逐一介紹GAA的面積節約效果、探討外延生長和選擇性刻蝕的更多用處,并解釋“集成材料解決方案(Integrated Materials Solutions)”如何令GAA晶體管占用更小的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

        1652792731353571.png

        概念上講,GAA就像是把FinFET晶體管旋轉90度。柵極環繞在各溝道的全部四周——與只能從三面包圍溝道的FinFET相比又更上一個臺階。DTCO的優點是邏輯單元在X和Y方向上都會縮小。設計師可以在保持性能不變的情況下大幅降低面積成本。不過,他們也許更有可能采取另一種做法:加寬納米片,以增加驅動電流,從而將性能提高多達25%,同時將密度增加25%左右。

        外延生長和選擇性刻蝕對GAA功率和性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從制造角度來看,GAA借用了許多成熟的FinFET制造工藝。然而,關鍵區別在于如何確定并控制溝道的寬度和均勻性。對于FinFET,溝道寬度由光刻和刻蝕決定,且往往存在易變性,這會降低晶體管性能。對于GAA,溝道寬度由更精確的外延生長和選擇性刻蝕來定義,這能實現更高的溝道均勻性和晶體管性能。

        1652792748189509.png

        GAA采用兩種外延生長。快速的“全外延生長”(blanket epitaxy)用于沉積交替的硅層和硅鍺層,以形成納米片形結構。隨后,慢速的“選擇性外延生長”(selective epitaxy)用來將應力工程設計應用于納米片形結構,以優化晶體管性能。最后,選擇性刻蝕用于去除硅鍺層——這些硅鍺層是“犧牲層”,僅用于輔助形成晶體管電子導通的溝道。

        1652792764567831.png

        集成材料解決方案:縮小氧化柵極和高K值金屬柵極新方法

        溝道需要經過進一步設計,以提升晶體管性能。我們需要沉積一個柵極氧化層,從全部四周包圍溝道。氧化柵極越薄,驅動電流就越高(這能優化開關性能),漏電流也越低,從而減少功率浪費和發熱。事實上,氧化柵極微縮已停滯多年,這方面的突破對芯片制造商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接下來還要以高K值金屬柵極堆疊來包圍氧化柵極,高K值金屬柵極堆疊負責控制晶體管開關狀態。設計這種柵極極其困難,因為GAA溝道之間的間距通常只有10納米,遠小于FinFET的溝道間距。金屬柵極堆疊的寬度需要經過專門設計,以針對具體的終端市場,從電池供電移動設備到高性能服務器等等,優化芯片功率和性能。業界需要一種能在極小的空間內實現閾值調諧的解決方案。

        應用材料公司已經準備好了覆蓋范圍最廣泛的GAA制造產品線,包含涉及外延生長、原子層沉積和選擇性刻蝕的全新生產步驟,以及兩項全新的用于制造理想GAA氧化柵極和金屬柵極的集成材料解決方案(Integrated Materials Solutions?)。

        更多思考:我們還能把晶體管和芯片縮小到什么程度?

        回顧4月21日的“全新微縮之旅”大師課詳細介紹了兩種微縮方法:用EUV推進傳統的摩爾定律二維微縮,以及采用DTCO技巧(如“GAA晶體管”)。有了EUV,微縮面臨的挑戰已不在于圖形化,而是在于電阻隨晶體管觸點和布線的不斷縮小而呈指數增長。在美國時間5月26日的“大師課”上,我們還將繼續探討這些挑戰,并一起了解背面配電網絡和異構集成。



        關鍵詞: 摩爾定律 DTCO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宜丰县| 诏安县| 枣强县| 西安市| 方城县| 内丘县| 抚顺县| 嘉禾县| 甘谷县| 巍山| 天镇县| 凌源市| 缙云县| 婺源县| 衢州市| 交口县| 宁蒗| 安多县| 祁连县| 绵竹市| 临沭县| 响水县| 尖扎县| 波密县| 三门峡市| 通州市| 清水县| 吉安市| 玉龙| 南康市| 萨迦县| 界首市| 四会市| 永登县| 赤城县| 泗洪县| 沭阳县| 龙南县| 晋江市|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