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閘限電,“能耗雙控”督促企業加速能源與數字化轉型
IDC于近日發布了《能耗雙控督促企業加速能源轉型, IT產業迎接發展新機遇》報告。本篇研究主要記錄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方案的主要內容,并分析當下限電限產發生的原因、預計持續時間、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以及對IT市場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及所帶來的機遇。
此次限電限產暴露能源結構和電力系統短板,警示企業應當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建設投資,運用IT技術助力產業升級,提高能源利用率,加速能源低碳轉型。
什么是能耗雙控?
能耗雙控指既控制能源消耗強度(單位GDP能耗),也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旨在督促企業節能減排,助力經濟綠色低碳發展。隨著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出臺,近年來能耗政策持續加碼。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部分地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近20省未達標,9省區被列為一級預警地區。
隨后,國家發改委發布《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完善指標設置和機制分解。在嚴控能耗的同時,政策鼓勵靈活調節總量,鼓勵通過綠證交易、用能指標市場化交易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這部分消納量將不納入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
緊張的電力供應疊加嚴苛的雙控目標,多地紛紛推出錯峰生產、限電限產、提高電價等措施,部分地區對高耗能工業(化工、鋼鐵、有色金屬、非金屬建材等行業)采取“一刀切”式拉閘限電等舉措。“激進運動式”降耗嚴重影響正常工業生產,個別企業因突發限電引發安全事故;部分高耗能企業私下購買柴油機發電,造成更不可控的污染排放;在東北地區,由于電網負荷過大,限制范圍甚至擴大到居民用電。
為何限電限產?
IDC研究認為,本輪能耗雙控考核只是限電限產的部分原因,上半年工業制造繁盛、能耗管控放松、電力供應結構性緊缺才是主因。
1、工業電力需求激增,推高上半年能耗增速
今年以來,我國有效的疫情管控保障了經濟的穩步增長,加速了需求側電氣化進程。上半年,由于海外疫情波動,部分境外訂單轉向中國,強勁的出口拉動了我國工業生產制造,計算機通信、電子、汽車制造、電氣機械、通用設備等出口增速顯著,持續推高電力需求,增加用電負荷。同時,在訂單暴增出貨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企業超核定產能運營或擴大產能,放松能耗管控,導致上半年雙控指標增速較高,企業被迫在第四季度限產以完成全年目標。
2、電力供應緊張,缺煤缺水缺電
能源低碳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控煤力度持續加大,但煤電目前仍供應著我國七成的發電量。今年以來,煤礦環保標準愈發嚴格,安全檢查頻繁,國內原煤產量增速緩慢,產能釋放不及預期,庫存處于近五年地位。另一方面,我國澳洲煤炭進口清零,蒙古國疫情反復,對華出口銳減。對于火電企業,電煤價格飆漲,煤電聯動機制退出而市場化電價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無法向下游傳導成本,虧損擴大,發電意愿低迷。
同時,今年南方水電供應不足,而工業用電需求高漲,夏季持續高溫制冷用電需求強勁,加大了廣東及周邊地區電力缺口。6月,廣東省提高了天然氣發電機組超限小時數上網電價,鼓勵天然氣發電。但作為調峰機組,燃氣發電規模較小,且由于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飆升,發電成本居高不下。沿海地區的工業制造中心也經歷著相似的缺電困境。
3、電力系統儲能調峰能力短板凸顯
除電力供需基本面因素外,此次限電還受到了電力系統調峰儲能能力不足的影響。據報道,截至2020年底,我國發電總裝機量已超過2.2TW ,而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僅為35.6GW,無法承載電源與負荷端的波動。同時,我國儲能項目主要以抽水儲能為主,占比高達九成;受區位因素局限,抽水儲能無法進行靈活區域調度調峰。因此,電網儲能和調峰能力在應對本次電力緊缺時捉襟見肘。
面對全國范圍內的結構性缺電和系統短板,各地被迫采取電指標分解、錯峰用電等方式調整生產計劃,同時應對全年雙控考核。
本輪限電限產何時緩解?
IDC預計限電限產短期內仍將持續,隨著第四季度工業能耗總量和強度回落,煤炭產能釋放,電力供應壓力有望在年得到緩解。
在電力需求端,隨著下半年海外供應鏈逐步恢復,中國出口訂單增速放緩,工業能耗總量和強度或回落,指標將更加寬裕,行政性限電限產可能會在第四季度得到緩解。隨著北方進入采暖季,有機構預測今年冷冬概率較大,這又將拉動煤炭、天然氣和電力需求,冬季供暖壓力增加。
在電力供應端,目前煤炭及天然氣發電燃料價格高企,短期內企業發電意愿仍然較低。隨著政策發力,加速煤礦產能核增審批,外加市場價格疏導,第四季度煤電供應將陸續增加,但仍需一定周期。與此同時,企業可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補足電力供應。然而秋冬枯水期水電下行,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小時數有限,并且存在供應不穩定、儲能不成熟、跨地區運輸困難等問題,預計第四季度的可再生電力供應仍將偏緊,緩解電網負荷仍依賴煤炭發力。
考慮到供暖季用煤用電需求旺盛,若煤炭供應缺口未緩解,為保證民生,北方工業生產仍需在采暖季錯峰生產,限產或持續到年末。另一方面,秋冬環保要求也將增加限產壓力。此前,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分別在2017和2018年開始秋冬季環保限產,拖累工業生產和經濟增速。如果本輪限產持續,疊加環保政策,預警省區的第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將繼續受拖累,經濟增長放緩。
短期來看,隨著地方政府糾正“一刀切”式拉閘限電,同時部分階段性政策于9月低結束,未來管控將集中在能源效率低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規模工業生產將有邊際改善。隨著煤礦釋放產能,電力供應將在年底有改善,首要保障居民和城市運轉電力供應。然而,達到長期的電力供需平衡仍需能源結構性轉型。
限電限產對經濟影響幾何?
激進限產措施增加經濟滯脹風險,拖累工業生產。而有序限產可優化產能布局,緩解通脹壓力。
激進的限電限產將擾亂支撐經濟增長及出口帶動下的工業生產,這不僅涉及傳統重工業生產,還包括工商行業和居民端。減產影響將波及整個產業鏈,引發結構性供給短缺,增加通脹壓力。我國生產價格指數(PPI)從年初一路增長,8 月達到2008年以來的新高至9.5%。本輪限產涉及高能耗企業,如電解鋁、鋼鐵、有色、水泥等,持續的原料供應約束可繼續推漲建材、鋼材、化工品的價格,推高PPI,并以提升終端產品成本的方式加速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傳導,帶來經濟滯脹風險。
但是,有序的限電限產將帶來正面影響。對于出口企業,雖然上半年訂單飆升,但隨著原料成本和運費暴漲、人民幣匯率升值,企業生產利潤微薄,然而仍有部分企業盲目擴大產能。低端產能的擴張不但沒有為國內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反而壓縮了利潤空間,加劇行業內卷,同時增加了碳排放和污染。有序限產將迫使出口企業重新審視產能擴張計劃,更冷靜地規劃海外疫情緩解、訂單量回落后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避免產能過剩。同時,彈性限產可放緩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間接緩解通脹壓力。考慮到就業壓力和社會穩定,政府將不斷調整政策力度,有序推進全年雙控目標考核。
IT產業受何影響?
短期內,IT市場將經受產業鏈結構性供應短缺挑戰。限電擾亂IT產業鏈上下游生產計劃,短期內將加劇結構性零部件供應短缺。當下,限電限產已迫使國內IT設備生產商調整生產計劃,增加停機成本,延遲訂單交付。例如,位于昆山的蘋果及特斯拉關鍵機械部位、印刷電路板、揚聲器供應商等紛紛宣布停產計劃。這期間,他們將依賴庫存及擴大其他工廠產量來滿足出貨需求。在疫情以來全球汽車芯片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這一供應中心的產能下線將加劇全球IT設備供應鏈的結構性供應短缺。同時,拉閘停電也可能暫緩企業IT設備采購計劃,影響數據中心、云服務器等能耗大戶的運營,放緩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IT產業如何抓住能源轉型的機會?
限電限產對IT行業的短期影響偏負面,但由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量不納入總量考核,這也可推動綠電交易,支持區塊鏈等技術在綠色認證的應用。隨著雙碳戰略的不斷推進,行政式限電限產無法高效維護電力平衡;電力交易市場化、產業升級和能源結構轉型才是解決供需矛盾的核心。面對短期電力需求增長和長期能源結構轉型的雙重需求,雙控目標可提速各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突破能耗總量限制,降低停機成本,保障生產生活。在能源轉型過程中,IT技術能更好地賦能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布局。
可再生電力的規模增長將加大企業對新型電力系統、智能微電網的基建投資,加速搭建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儲能調峰網絡。近年來,政策重點支持以電化學為主的新型儲能發展,突破地理條件限制,增加電力系統和資源利用的靈活性,力爭在2025年實現從商業化初期到規模化發展的轉變,并將裝機規模從目前的不足4GW提升至30GW。
儲能的發展將會帶動云平臺、數字仿真、大數據分析在能源管理系統、電池性能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也將輔助開展電力交易綠色認證、綠色金融等業務,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拓寬場景,實現技術升級。
最后,IT行業自身也需積極應能源轉型。一方面,企業需完善災難恢復應急方案,以應對突發限電造成的硬件損壞、數據丟失等問題,通過布設不間斷電源,本地數據備份等方法減小停機損失。另一方面,IT企業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采購,尤其是數據中心等高能耗企業。隨著數據體量的指數增長,數據處理和分析對電力需求未來只增不減,IT企業要注重能耗監控和減排技術研發,帶頭節能提效,助力IT行業早日達成雙碳目標。
小結
IDC能源研究團隊關注石油化工、礦產、電力及可再生能源等部門,持續跟蹤“雙碳”目標下中國能源消費多元化的發展。通過分析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團隊為能源行業企業、技術提供商和投資者提供宏觀政策解讀、未來能源行業發展預測,也為能源行業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策略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