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樁并購案即將誕生?AMD欲以30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
隨著摩爾定律的逐步失效,消費級計算機芯片的市場發展速度放緩,趨于停滯。過去主要專注于PC芯片的巨頭們,紛紛開始給自己“找出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10/419234.htm繼前段時間英偉達宣布將以400億美元收購ARM之后,又一樁并購案被華爾街日報爆出:AMD有意以超過3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FPGA的龍頭廠商賽靈思。對此,AMD方面未做出回應,而賽靈思則表示:"不對任何市場傳言進行評論。"
如果交易最終落地,意味著AMD將以更激進的姿態進入云計算、AI等前沿領域,探索更廣闊的藍海。它與Intel的競爭也會愈演愈烈。
AMD具有收購賽靈思的能力嗎?
對于這筆交易是否能夠落地,應該先看看AMD是否有能力收購賽靈思?單從現金儲備上來說,AMD并不具備收購賽靈思的能力。據華爾街日報報道,AMD很可能會采用換股的方式對賽靈思進行收購,因為今年以來AMD股價飆升89%,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利用自身超高價值的股權來實現并購,是AMD最好的選擇。
但是買下一個相當于自身總市值30%的企業,引入一項規模接近自身年營收50%的新業務,對整個企業未來的管理、決策、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會帶來巨大影響,并購后的風險不可忽略。
回顧一下歷史,2006年當時市值300億美元的AMD曾以總價值54億美元收購顯卡廠商ATI。為支付收購方案中的42億美元現金,AMD的現金流遭遇重大危機,甚至一度瀕臨破產。此次收購賽靈思,AMD有可能會面臨類似處境。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AMD在1988年收購了MMI這家公司之后就成為Xilinx FPGA的第二供應來源,只是后來AMD與Xilinx達成協議,停產FPGA產品線。Xilinx是以出售股份給AMD作為交換,但AMD后來又出售了Xilinx股份,而Xilinx現任首席技術官Victor Peng先前曾是AMD的高層主管。
Victor Peng在加入Xilinx之前是AMD的繪圖產品事業群(GPG)芯片工程副總裁,并曾擔任AMD核心芯片工程團隊的領導人,支持繪圖與游戲機產品、CPU芯片組以及消費性業務。
賽靈思能為AMD帶來什么?
賽靈思是FPGA、可編程SoC及ACAP的發明者,作為全球最大的FGPA芯片制造商,賽靈思與騰訊、阿里、亞馬遜、華為等巨頭都有業務往來,占據了整個市場大半的份額。幾年前英特爾花巨資收購全球排名第二的FPGA公司Altera就足以說明FPGA芯片在未來的重要性。
雖然FPGA市場本身規模不大,但卻是通往5G通信、數據中心、無人駕駛、國防等諸多千億美元級別市場的鑰匙。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多分散計算場景里都有應用潛力,比如車載系統、工控系統、視頻編解碼加速卡等等……未來潛力巨大。
AMD與Xilinx的結合將建立一家更多角化發展的公司,在不同的市場領域取得互補效應;AMD可望加速Xilinx進軍數據中心的速度,后者也能多元化產品陣容。而Xilinx在通路管道方面有很強的存在感,能讓AMD針對嵌入式設計銷售更多CPU與GPU。
另外,Xilinx能帶給AMD的好處是在2.5D封裝上的豐富經驗,前者是采用相關技術的先鋒,這對AMD在打造更大、更復雜的SoC方面特別有用。同時這兩家公司也都是臺積電(TSMC)主要客戶,合并之后的公司或許能取得與這家晶圓代工在議價時的更有利地位。
此收購案一個較貼切的對比是Qualcomm嘗試以440億美元收購NXP,在這樁交易中前者的目的也是多角化經營,并在車用與嵌入式系統市場拓展版圖。
總而言之,AMD應該能夠進入一個以良好步伐增長的新市場,擴大其現有的數據中心業務,這已經給英特爾帶來了艱難的時光,并且享有豐厚的利潤率和現金流 —— 假設它收購Xilinx。
過去一年,Xilinx產生了超過1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而AMD僅為6.11億美元。此外,賽靈思30億美元的現金狀況超過其20億美元的總債務。收購Xilinx可以提高AMD的盈利能力,因為它具有更高的利潤率。所有這些都可以幫助AMD在未來幾年內保持增長最快的股票的地位,并幫助這個更高的公司帶來更多的上漲空間。
如果AMD和Xilinx達成協議,將成為今年最大的三筆半導體行業交易之一。而另兩樁并購則是模擬芯片大廠ADI收購美信,以及英偉達ARM。當下似乎正進入一個芯片業者尋求“壯大”的時代,隨著產業整并風潮持續,可能會看到更多不尋常的組合。
芯片行業的終局之戰
近兩年,Intel因為堅持采用IDM的芯片制造模式,自己負責芯片設計、制造的全部流程,導致芯片制程工藝迭代不斷延緩,在制程工藝上被臺積電、三星等芯片代工廠后來居上,甩開了一個身位。
今年7月,Intel在財報會議上宣布7nm芯片在試產過程中良率較低,將延遲半年到一年,直到2022年底才會正式發售。這一消息,使Intel的股價在一周內狂跌近20%。
AMD則早早放棄了自主設計、生產的“大包大攬”模式,與臺積電合作,推出了工藝領先Intel的產品。在英特爾一直受困于10納米制程之際,AMD卻憑借著7納米工藝連續推出數據中心處理器,在這個英特爾原本占據絕對優勢的市場奪下了自己的市場空間,拿下了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關鍵的大客戶訂單。
過去一年多時間,AMD在X86架構芯片領域的市場份額,從23%一路飆升至37%,股價也在過去一年里翻了1.8倍。7月底,AMD市值首次超越了Intel。賽靈思和AMD攜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們有共同的競爭對手Intel。
AMD在賽靈思的收購還反映了如亞馬遜和谷歌等云服務提供商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些公司在新數據中心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以滿足通過互聯網交付的計算能力的激增需求。當然,AMD買賽靈思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增強自己在數據中心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從英特爾手中競爭市場份額,也是為了應對來自英偉達的突襲威脅。
如果此次交易達成,AMD將拼成CPU+GPU+FPGA的產品線版圖,也是AMD走向下一代異構計算的重要一步。同樣也意味著AMD將有機會將產品觸角進一步深入到AI芯片、物聯網、航空、汽車、5G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開第三條優勢賽道,與英特爾抗衡的資本又增加了。
無論是NVIDIA收購ARM,還是AMD收購賽靈思,交易規模都在數百億美元的量級。這些傳統芯片制造商,都在將自己的觸手伸到產業上游,給自身的未來找一個答案。如果這兩樁交易最終成功落地,芯片領域將迎來新的終局之戰。新的戰場是云計算、AI、物聯網……Intel、NVIDIA和AMD,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收購背后的變數
作為行業的佼佼者,賽靈思的實力毋庸置疑,因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它卻也逃不過面臨業務下滑客戶流失的困境。同時根據賽靈思今年披露的業績來看,不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均有所下滑。
賽靈思的業務去年遭遇挫折,原因是當時其主要客戶華為被美國政府列入黑名單,導致該公司無法向華為提供芯片。此后,美國政府官員將其他中國公司也列入了名單,其中包括賽靈思的其他一些客戶。美國政府此舉切斷了賽靈思每季度5000萬美元的收入來源,這也給了AMD收購賽靈思一個機會。
因此,賽靈思在轉型當中面臨業務客戶終結困境,AMD則可以助其一臂之力,雙方自然可以進行談判,它們或將從競合關系轉為全面聯盟。但是在這筆收購的背后,又存在著怎樣的變數?
難逃壟斷審查:AMD是除英特爾之外全球領先的微處理器制造商,而賽靈思是全球最厲害的FPGA芯片制造商,兩家公司可以說都是半導體行業的佼佼者,加上此次交易的數額巨大或超300億美元,這也讓這個收購動作存在變數。類似于半導體巨頭收購都不可避免會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審查,各個國家的監管部門對于審查的戰略考慮也不一樣。此前關于英偉達收購ARM這一動作也同樣面臨這一因素影響,對于AMD來說能否順利通過好幾個國家的審查還是面臨不小的風險。
強勁的兩位對手:英特爾在服務器處理器生態領域的構建一直更為優越和全面,在數據中心領域也擁有強大的全球合作伙伴體系作為支撐,可以說想要扳倒英特爾這座行業大山還是十分不易的;更不用說同樣發展迅速在過去五年股價暴增1900%的芯片新勢力英偉達。面對如此強勁的兩位對手,雖然AMD也有自身的優勢,但也不怪乎市場對于這筆收購的心存憂慮。
下游企業的擔憂:AMD和賽思靈都屬于上游企業,收購對于兩家公司來說或許是一場強強聯合各有所得。對于下游廠商來說,如果想要采購FGPA芯片以及相關解決方案,此前由于中立性原因,下游客戶還可避開被英特爾收購的Altera,但一旦AMD成功收購賽靈思,就只有英特爾和AMD兩個選擇了。此前英偉達收購ARM,不少下游廠商也是對ARM未來能否繼續保持中立有較大的擔憂。
英特爾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經過長期觀察,總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這一歸納在周期上有相應的修正,日后不僅成為一個精準的預測,而且有力敦促計算機芯片研發的進程。摩爾定律問世55年,人們不無驚奇地看到計算機芯片工藝水平的提高。
摩爾定律因為技術而有了失效的跡象:按照摩爾定律推算,英特爾早在2015年就應該生產出10納米制程的芯片,然而事實是,直到2019年,英特爾才努力將芯片的電路尺寸減小到10納米。在此期間,AMD推出的Zen架構CPU抓住機遇,贏得了市場。在半導體行業,技術的制約招招致命。AMD也曾因為代工廠格羅方德的工藝瓶頸而萎靡不振,臺積電7納米技術的加持,則使其順利渡過難關。被關鍵技術“卡脖子”的滋味眾所周知,
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相應提出“反摩爾定律”的局面,也時時刻刻威逼著英特爾、AMD等公司:“一個IT公司即使當前賣掉和18個月前同樣多的同一種產品,它的營業收入卻會下降一半。”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可能有公司永遠地倒下。
在半導體芯片制造技術創新方面,對于實力并沒有遠超英特爾的AMD來說,是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的。瓶頸突破、業績沖浪的那一刻固然令人艷羨,但戰線總在持續拉長,勝敗并不明朗。
無論是追逐摩爾定律還是推動摩爾定律,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巨額的資金投入。晶圓廠每年的支出都是一筆巨款,包括固定資產折舊、運營成本、研發費用等,因此要求晶圓廠的產能、良率、工藝水平,必須保持在極高的水平,否則就是巨額虧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