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宣布終止人臉識別業務,關停相關技術研發
IBM CEO Arvind Krishna在日前遞交給美國國會議員的一封信中提到了這個決定,并表示“IBM反對使用任何技術(包括其他供應商提供的人臉識別技術)來監視大眾、種族定性、侵犯基本人權和自由,以及用于任何與我們價值觀及原則不一致的目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06/414101.htm值得注意的是,IBM是第一家直言放棄人臉識別相關技術與產品的美國科技巨頭。
對于IBM宣布放棄放棄人臉識別技術,有知情人士承認,此舉的確踩中了當前美國社會對警察改革和種族不平等強烈關注的重要時機,但同時IBM也有商業考量。
據了解,正如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其他硅谷巨型科技公司一樣,IBM也早早就開始了有關于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與業務拓展,也曾為了消除“算法歧視”而有所作為,包括發布臉部多樣性數據集Diversity in Faces(DiF),該數據集包含100萬丈已標注的人臉圖像,旨在加速公平且準確的人臉識別系統研究。
然而站在業務層面,人臉識別技術并未給IBM帶來可觀的營收,反而帶來了用戶的訴訟等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早在Krishna于今年4月正式接手CEO一職時就曾表示,在他帶領下的IBM將專注于混合云和人工智能兩大戰略。這么一看,放棄人臉識別業務對于IBM而言“無傷大雅”。
在信件中,Krishna也提到,“我們相信現在是時候展開全國性對話,討論國內執法部門是否應該、如何部署人臉識別技術。”
可以看到,相比于其他前沿AI技術的研發與落地,人臉識別技術受到了更多的爭議,更是數次與“種族歧視”等敏感問題有所牽扯,而這正是美國近期游行的核心問題。
人臉識別首次因為“種族歧視”問題被關注是在2018年,彼時人們利用亞馬遜人臉識別系統對535位美國國會議員的照片進行識別。結果令人驚訝,有28位國會議員的識別結果為“罪犯”,這28人中包括11名有色人種。另外也有多項研究顯示,美國各大公司的人臉識別算法在面對黑人時均存在準確率低的問題。
種族歧視之外,“隱私安全”是造成人臉識別技術在美國“磕絆前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內,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在內,均被曝出與政府之間存在“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的項目合作,由此引發了人們對“軍事與工業結合體”的擔憂。
在一些組織和民眾看來,軍事和工業結合體會被作為不正當殺人利器,以及這次合作背后可能引發的機器學習發展與道德問題,譬如打破隱私及實用性之間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人臉識別”技術引發的輿論早已從個體的科技公司上升到城市層面。就在去年,美國舊金山城市監管委員會投票通過“禁止使用人臉識別”的決定,成為美國第一個對該技術說“不”的城市。這之后,馬薩諸塞州的賽默維爾市、加州奧克蘭市等也相繼宣布禁止人臉識別技術和系統。
由此可見人臉識別技術在美國“不被待見”的程度之深。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引起了多次爭議,且遭到了來自不同組織與民眾的抵制,人臉識別技術的“利好”也是顯而易見的,市場也是的確存在的。
以IBM為例,雖然它宣布放棄人臉識別,但也只是不再提供通用的人臉識別或分析軟件,也不再宣傳、推銷和更新這些產品,而有知情人士透露,IBM依舊會在出現需求時,為現有的客戶提供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