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企業“全鏈條”助力復工復產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之一。上海正結合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以及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努力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據統計,1100余家重點企業在滬扎根生長,全國約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在此揮灑汗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03/411307.htm疫情發生后,上海對人工智能企業發出招賢榜和動員令,征集用于疫情防控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在抗疫一線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并協助開展供需對接。上海還發揮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等載體作用,激發行業使命擔當與創新活力,讓人工智能賦能復工復產相關各個領域,用智慧之力護航返崗員工健康、保障企業運轉與效能、助力無人經濟新發展。復工復產中的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不僅在各行各業顯現成效,還服務于兄弟省市,乃至開始走出國門、服務世界。
用AI增效信息溝通,助力人員有序返崗
讓企業及時獲知復工安排和扶持政策,讓返崗群眾充分了解安全防護知識,讓政府準確掌握返崗途中和生產一線情況,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上海大力支持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通過有溫度的人機對話,讓政策答疑、信息溝通、調查訪問更加省時省力、準確高效。
例如,智臻智能向政府、企業免費提供“小i防疫問答機器人”等軟件。問答機器人幫助各地12345熱線等方面坐席減輕防疫、復工復產重點問題咨詢壓力,并對市民的咨詢、投訴、建議等工單數據進行挖掘、提煉和轉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現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讓企業復工復產中最關心的問題得到有針對性解決。該系統上線10天就接入200余家第三方平臺,覆蓋政務、新聞、醫院、銀行等數十個行業領域,服務上海、貴州、河南等地政企用戶,與公眾交互近400萬人次。
達觀數據利用RPA(流程自動化)機器人,幫助有關部門在疫情防控監測點對通行人員的軌跡進行溯源識別,實現對返崗人員流動信息的自動化采集、識別與判斷。例如在內蒙古烏海市,執勤民警只需將返崗人員的身份證放在警務核查終端上掃描一下,RPA機器人便快速對其航空、鐵路出行信息溯源分析,3秒鐘內將其活動軌跡上傳至“疫情防控管理系統”,生成重點流入人員名單。此外,在復工復產相關工作中,企業和政府每日面臨繁重的流動信息填報、核查任務。達觀數據還推出了防疫問卷機器人,自動化實現企業復工人員每日健康信息的采集、匯總、記錄與報送。
用AI保障員工健康,助力企業安心復工
辦公樓宇、工廠園區是復工復產的主陣地,也是防疫的重要戰場。上海將復工復產一線作為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結合在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等方面產業優勢,為各行業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減輕后顧之憂。
巨哥電子研發的智能紅外體溫熱像儀在上海各大貨車站點、產業園區、重點商業網點、政府機構部署200多臺,為大人流快速篩查提供支撐。光啟技術研發的智能頭盔N901更加別致,工作人員配戴即用,解放雙手,只要一眼掃過,紅外測溫攝像頭就對前方幾米范圍內所有目標進行掃描,發現發熱人員立刻聲光報警,實現高效率無感機動巡查。
云知聲公司推出“無接觸智能電梯解決方案”,對電梯進行改造后,通過語音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操作電梯,避免按鈕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
針對創業孵化器、創業公司急需成本低、效率高、能快速部署的體溫檢測設備這一問題,微軟在上海的各部門通力合作,推出疫情防控測溫智能系統,在有關科技園區投入使用,并將該系統代碼免費開放給開源社區,惠及更多中小型企業。微軟還與數家上海創業公司合作開發了“企業復工健康信息填報”管理系統,服務于徐匯區140個園區、2萬家企業,覆蓋60多萬員工,也在為徐匯區各街道、社區的返滬人員提供登記管理服務。
在辦公場所消毒清潔方面,高仙機器人的全智能清潔消毒機器人、深蘭科技的小浣熊洗地消毒機器人與智能掃路機、達闥科技的有人環境下紫外線防疫機器人,大大便利了寫字樓、商場、園區、酒店等場景的相關工作。
用AI緩解人力緊張,助力生產不斷不亂
近年來,上海將無人駕駛、工業機器人、無人倉儲等作為技術產業化重點之一,相關成果在疫情來臨之際發揮了雪中送炭作用。
3月4日,西井科技助力振華重工自主研制的人工智能無人跨運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碼頭正式交付。該車定位精準度和控制水平居世界前列,還可組成無人跨運車隊,完成港口中相關作業車輛的精準定位、位置追蹤、軌跡回放等功能。近年當地碼頭內司機已出現招工難問題,疫情爆發造成部分司機被隔離,此時無人跨運車、無人集卡可解燃眉之急,并提高港區生產效率和作業安全系數。據悉,這是該無人駕駛產品的首次輸出海外,也是疫情發生后上海人工智能大型裝備的首個出海項目,可謂中國智造走出國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案例。
快倉科技為湖北應急物資采購儲備企業“武漢小藥藥”提供智能物流機器人系統。依托可承重600公斤的“朱雀”系列重載型機器人,24小時連續充電不間斷工作,將口罩物流處理能力提升至每天近500萬只,有效緩解了當地口罩緊缺的情況,同時顯著降低工作人員感染風險和勞動強度。快倉科技還為汽車物流公司長安民生打造國內汽車行業最大“關燈無人倉”,實現庫區無人化,人員需求減少30名,工作效率提升約100%。
用AI提升經營效能,助力產業創新升級
克服疫情復工復產是一種壓力,也是企業運營方式創新升級的推動力。上海發揮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幫助各類企業在克服疫情不利影響的同時,探索業務新方式、新機制。
針對企業遠程辦公與云服務需求,科創板上市企業UCloud優刻得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推出“企業服務SaaS(軟件服務化)領域戰疫扶持計劃”,提供免費的云計算資源,涵蓋云招聘、云辦公、云合同、云財務、云項目管理、云文檔、云協同、云研發管理、云安全、云監工、云課堂、云通信、云桌面、云考勤等多個領域。該計劃已為軟件、商貿、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十幾個行業服務,助力大量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氪信科技推出非或然引擎2.0智能風控/智能營銷解決方案,幫助金融機構高效防范風險,讓更多有需要有能力的個體獲得信貸。該方案通過使用機器學習和知識圖譜技術,助力銀行對貸款申請人進行“精準識別精準畫像”,先精準識別人群的信貸風險和還款能力,再通過用戶畫像實現“千人千面”的產品推薦。該方案已應用于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取得了擴充風險客戶白名單、增加營銷響應率的效果。
用AI創新業務模式,助力經濟逆勢發展
疫情之下,無人狀態更加為企業和公眾所接受,新的業態有了更大應用空間,無人經濟也迎來快速增長期。上海積極結合人工智能發展挖掘新需求,培育新消費,帶動新投資,力爭實現化危為機。
達達集團(原“達達-京東到家”)上線“無接觸配送服務”,依托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眾包模式,針對即時配送中訂單的頻繁波動來合理匹配運力,通過約定商品交付地點等方式,避免面對面接觸。該業務廣受消費者歡迎,已覆蓋全國2400多個縣區市,日單量峰值約1000萬單,并帶動靈活就業,入選商務部發布的《疫情防控時期保障生活必需品典型做法》。商米科技推出無接觸收銀無接觸自提解決方案,其自助收銀終端被廣泛使用在各大超市、生鮮門店內(如盒馬鮮生、武漢火神山超市等),顧客買完貨品后自助掃碼結賬,或者是線上購買后到店無接觸自提。
近期線下商場、超市、餐飲客流銳減,如何幫助線下商業和服務業渡過難關成為重要課題。美團點評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手段,推行“安心碼”人員行程防疫登記及追溯系統。用戶可掃碼了解商戶門店、手藝人的防護措施和健康狀況,商戶也可通過此碼“無接觸”登記和了解到店顧客健康狀況。不僅顧客進店消費可追溯,而且“無接觸進貨”、“無接觸點餐”、“無接觸安心送”得以實現。“安心碼”上線3天,就有超過12000家本地生活服務商戶申領,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成為首批本地生活服務的“碼上城市”,政企借此建立防控聯動新機制,商戶通過能力建設實現生產自救,防疫復工兩不誤。
無人經濟之中也蘊含著新基建的機遇。星邏智能推出無人機智能化系統“祺云系統”,可對工地、園區復工復產情況進行實時監督。星邏智能在上海共部署了15套無人機智能化系統,實現對臨港75平方公里主城區、張江人工智能島、虹口消防支隊管轄區域的全自動巡邏管理。自2月以來,共執行任務150余次,飛行總里程達1200公里,提醒佩戴口罩數百人次、發現人群聚集現象18次、亂設攤20余次。祺云系統還在疫情期間銷往云南、江蘇等地,參與當地的疫情管理,3月初更是邁出國門遠銷英國。值得關注的是,機庫網絡是類似鐵塔的微基站,不但可以提供無人機的回收、控制、充電、數據管道等基本功能,還能與5G站、北斗精準定位站等聯合建設,實現“站-庫-機”一網聯建,是面向智能時代的新基建項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