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人工智能發掘潛在新藥僅需46天,傳統方法需要8年多

        人工智能發掘潛在新藥僅需46天,傳統方法需要8年多

        作者: 時間:2019-09-09 來源:科技日報 收藏

        據報道,因斯里克醫學公司利用其開發的(AI)系統來構思和設計新的藥物分子結構,然后合成并在小鼠中成功測試了一種主要。該AI系統設計分子的時間僅需21天,而設計、合成和驗證的總時間約為46天。這項研究發表在本周的《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9/404582.htm

        研究人員將與纖維化(疤痕)相關的蛋白DDR1設為目標靶點。為了尋找潛在的DDR1抑制劑,他們開發了一種利用生成對抗網絡(GAN)和生成強化學習(RL)的AI技術來加速分子的設計。

        AI系統僅用了短短3周時間就構思和設計了3萬種分子結構。經進一步篩選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其中6種分子,并在細胞中對其中兩種進行了測試。對最有希望的一種分子則在小鼠身上展開了試驗,結果表明,該分子對目標蛋白具有抑制作用,并表現出“類藥物”特性。從確定靶點到完成物分子的生物學驗證,整個過程只用了46天。

        盡管AI系統設計的藥物似乎并不比傳統研究方法開發的DDR1抑制劑更有效,但與開發候選藥物的傳統方法需要8年多時間和數千萬美元的開發費用相比,因斯里克公司的新方法僅需數周時間,成本大約15萬美元。

        該項研究得到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無錫藥明康德的協助。

        傳統的藥物發現過程,以“高風險高回報”而聞名。據統計,醫藥公司平均每篩選出的8000種藥用分子中,只有1種能最終問世,這其中需要研發人員整周、甚至是整月地蹲坐實驗室,逐個測試藥物分子。得益于迅猛增長的計算能力、深度學習方法的引入以及大數據的興起,AI開始輔助藥物篩選,被認為有可能為整個醫藥行業省下數億美元的科研經費。但要知道,AI并不是魔法,其仍需要人們在原理上掌握更明確的生物信號調控、更有效的藥物靶點,未來才能給研發效率帶來革命性的提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安达市| 天全县| 英吉沙县| 浦东新区| 治多县| 千阳县| 平顺县| 黎川县| 安康市| 镇宁| 乌拉特后旗| 利辛县| 建宁县| 远安县| 西峡县| 睢宁县| 岳西县| 三江| 个旧市| 华容县| 准格尔旗| 吕梁市| 霸州市| 乐昌市| 敖汉旗| 兴义市| 辽阳市| 金沙县| 鸡泽县| 寻乌县| 子洲县| 阳城县| 弋阳县| 从化市| 乐都县| 皮山县| 上栗县| 鱼台县| 永州市|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