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將在這里建設“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方案公布
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選址位于閔行區馬橋鎮及其周邊區域,面積約15.7平方公里。試驗區分為產業創新發展區和應用綜合實踐區兩部分。未來10年,試驗區將逐步建成人工智能開發先行區、產業應用特色集聚區、未來城市發展試驗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7/403251.htm1
基本情況
按照一體化規劃高質量發展要求,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選址位于閔行區馬橋鎮及其周邊區域,面積約15.7平方公里,納入全市“3+5+X”區域整體轉型工作。試驗區四至范圍為:元江路、鐵路河以南,昆陽路、北沙港以西,江川路、黃浦江以北,茜浦涇、女兒涇、水富路以東。試驗區分為產業創新發展區和應用綜合實踐區兩部分。其中,產業創新發展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將通過高標準項目準入和存量資源轉型,孵化人工智能創新技術,承載人工智能科技成果,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件系統等“四智”產業,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孕育若干人工智能領域獨角獸企業,與紫竹創新創業走廊、吳涇地區轉型實現東西聯動,構建創新資源匯聚地和新興產業增長極,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試驗區。應用綜合實踐區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土地已全部征為國有,2011年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目前正在進行新一輪修編),將圍繞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需求,搭建豐富的人工智能應用體驗場景,成為集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聚集、學術交流、展示推廣等于一體的創新應用綜合實踐區。
2
總體思路
總體目標
匯集全球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和科技元素,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群,創建“智生產、智生活、智生態”的產城共生家園,成為特色主導產業推動區域整體開發的創新試驗區。
實施計劃
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未來10年,試驗區將逐步建成人工智能開發先行區、產業應用特色集聚區、未來城市發展試驗區,實施“三步走”計劃。
近期:完善頂層架構,關注場景搭建,培育優勢企業(2019-2021年)。重點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場景建設,聚焦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智慧生態等3-5個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形成試點示范;引入5-8家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培育50家中小型創新企業,力爭產值突破200億元;營造優越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態。
中期:聚焦體系建設,發揮集聚效應,實現示范發展(2022-2025年)。累計引進國際水平的人工智能企業和機構50家,培育8-10家人工智能創新標桿企業和100家中小型創新企業,產值突破500億元;基本實現萬物互聯、數字融合、應用場景豐富多彩、功能型創新平臺潛力迸發、城市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形成上海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和應用示范基地。
遠期:匯聚優質資源,打造生態示范,建成實踐高地(2026-2030年)。人工智能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形成濃厚的國際化發展氛圍,匯聚國際標桿水平的創新機構或團隊8-10家;試驗區在生產、生活、生態各個領域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成為未來城市實踐高地、新樣板,打造千億產業規模。
3
產業發展重點
(一)智能運載系統
發揮閔行區在相關產業領域的基礎優勢,圍繞航天、航空、船舶、電子等核心產業,加強與國內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構建相關領域的人工智能國家級平臺,重點發展智能無人機、位置服務相關的運載產品及系統,推進相關技術的轉移與轉化。
(二)智能機器人
在推動達闥機器人及柔性執行器項目群落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吸引和爭取國內外智能機器人項目落戶。面向產城融合,以集成應用產品為切入點,重點發展教育、陪伴、體育、康復機器人,提升試驗區家居智能化水平。結合上海電氣、上海航天及閔行開發區內相關企業智能化升級需求,重點發展人機協作、智能搬運等機器人產品、核心零部件和系統,創新智能制造應用項目的商業模式和融資方式。
(三)智能感知系統
圍繞裝備、汽車、醫療等領域的應用需求,重點發展微電子機械系統、激光雷達傳感器和動態視覺傳感器。推動機器視覺與工業應用深度融合,重點發展機器人3D視覺和AI圖像視覺檢測等新技術。結合馬橋體育產業特色,引進國內外優勢專業研發機構,重點發展智能運動、智能圖像、智能環境等感知系統,帶動高端智能消費傳感器產業發展。
(四)智能新硬件系統
瞄準硬件產品智能化升級的發展方向,重點發展智能新硬件識別和交互的產品、系統及平臺,發展人工智能特色芯片,引進移動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可穿戴等領域智能終端產品創新企業,加快實現智慧娛樂、生活健康等領域智能家居產品產業化。面向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城融合發展,吸引國內外軟件設計人才在馬橋創新創業,重點發展智能新硬件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提升設計智能化水平。
4
應用實踐重點
按照“智生產、智生活、智生態”的發展理念,融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探索構建數字孿生城市,推動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應用綜合實踐區與城市生活工作深度融合,驅動城區智能運行、迭代創新,實現基于人工智能應用的“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精致化生活”,形成應用示范高地。
(一)推動智能+精細化管理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試驗區“精細化協同管理”,形成全程在線、精準監測、主動發現、智能決策的城市智能治理體系。建設健康環境系統,打造集生活用水循環系統、雨水再生系統、廢水處理系統等為一體的水智理系統,以及承載直飲水系統、機器人自動檢修系統的全景綜合管廊。建設智能交通系統,基于智能路網和車人流數據的感知與分析,實現試驗區內交通判斷、預測、調度能力。建設垃圾分類管理系統,基于圖像識別、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結合云平臺管理,實現垃圾分類智能化。建設政府科學化決策體系,推動多維度數據分析、感情識別等在公共需求預測、社會輿情分析中的應用。
(二)打造智能+精準化服務
以人為中心,打造人工智能輔助公共服務平臺,為市民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服務。建設智能政務服務系統,加強自然語言處理、服務機器人等在試驗區政府熱線、門戶網站、服務窗口的應用,提升服務效能。推進智能化公共交通服務,融合無人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等技術,建設自適應智能公交環。打造一批智能交互學習、智慧體育賽事、數字文化展演等示范應用,提高教育文化服務體驗感。
(三)實現智能+精致化生活
在試驗區內先行先試,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與保障改善民生結合,打造未來生活新范式。提升家居生活水平,加快智能個人助手、智能陪護機器人、智能健康設備等廣泛應用,推動家居產品智能化升級。推動智能醫療普惠賦能,鼓勵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影像分析、手術診療、精準醫療等技術應用推廣,建設智能化示范醫院和社區醫療中心。促進智能教育提質增效,鼓勵人工智能個性化教育實踐,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實現教育資源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加快養老托幼便利服務,依托人機交互、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居家照料、健康服務、托幼管理便利化,創新健康養老、托幼服務模式。打造城市智能開放空間,建設全景應用街角、全鏈孵化街區、全天候公園等,融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感知、智能語音等技術,實現科技產品全景應用和居民智慧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