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蘋果扼住了可折疊手機命運的喉嚨
但對于智能手機這種用戶使用特高頻的產品來說,形態變化能夠帶來的或許只是用戶產生購買沖動,但真正決定其能否成為用戶日常使用核心產品,其實還得看這款產品在高頻使用時它的具體表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288.htm畢竟獵奇心理終歸短暫,所以真正決定可折疊屏幕產品是否具備持續生命力的不是其外觀形態的炫酷,而是內在系統的用戶體驗。
但坦率來講,當下的可折疊屏幕產品在使用體驗上,可能都不會有太好的表現。
如我們所見,當下的這批可折疊屏產品面臨著一些其實非常具體的問題,諸如厚重的產品形態、因柔性OLED屏幕尚不太成熟導致的平面褶皺、以及特高昂售價阻礙種種。
而更為重要的是當下的可折疊產品并沒有回答好“我們為什么需要可折疊屏幕?”這一核心問題。
我們期待可折疊屏幕產品,僅僅是為了大屏,為了形態的炫酷么?其實并不是。我們期待可折疊屏幕,恐怕更多的是想以其可折疊的屬性帶來多合一的產品形態——合上是手機、展開是平板或是PC,來真正的實現移動生產力的釋放。

但可折疊產品要實現這種生產力的釋放,其實并不容易,這需要可折疊產品能在智能手機和平板、PC這三種形態上切換自如、為用戶帶來不割裂的共同、無縫體驗。這顯然對其系統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現實來說,安卓系統因碎片化、割裂式、以及平板端APP的低劣而導致的先天不足,使得安卓的可折疊產品要彌合這種用戶體驗的割裂變得尤為艱難。這種現實使得安卓的可折疊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一個炫酷的外觀,能夠進行簡單的多窗口操作,除此之外,很難再有更多的生產力釋了。那么顯然的是,安卓系統回答不了我們為什么需要折疊屏這個問題。而這種現實也必然會導致用戶在新鮮勁過去后,對折疊屏是否真正符合需要的產生懷疑。而對于一個新生品類,用戶的懷疑往往是最可怕的存在。
蘋果雖然也面臨iOS系統和Mac OS系統的整合問題,但在智能手機和平板的生態系統上,蘋果卻是大大的領先安卓。如我們所見,得益于iOS系統的統一性,iPhone和iPad的應用程序有著良好的一致性,這使得蘋果的可折疊產品從一開始在系統體驗上就領先對手們一步。而若在結合此前業界傳聞的蘋果或將在2020年在Mac上使用自家的A系列芯片以及打通MacOS和iOS系統應用開發的傳聞來看,蘋果若在后續真的進入可折疊市場,那么其所帶來的可折疊產品在系統完成度上領先安卓陣營產品恐怕不止一個量級。這或許也是蘋果敢為天下后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在短期內或許只有蘋果生態,能讓可折疊產品充分發揮多合一的形態特性,實現釋放生產力的目的。而這樣的可折疊產品用在手上,用戶或許才會覺得自己多花出去的錢,舍棄的移動產品便攜性與鍛煉起來的臂力是有所價值的。
順道提一句:其實在可折疊產品上,個人認為微軟也是一位強有力的潛在對手,這些年業界也一直傳聞微軟在研發可折疊產品,畢竟Windows所具備的生產力與可折疊產品,其實是絕佳的搭配。
二、產業與用戶引領能力,蘋果魅力依舊
上述是蘋果在生態系統方面的領先優勢,而在生態系統之外,蘋果對于可折疊產品的另一重大作用是產業引領能力。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認為蘋果創新不足,但從實際來說,蘋果依舊是產業創新的引領者,屬于業界標桿。劉海設計、3D結構光、動畫表情、人像光效模式等許多功能事實上是在蘋果上線之后,國內廠商才開始跟進,乃至于出現了一大批沒有3D結構光的產品也要留一個大劉海的尷尬。
蘋果之所以有這樣的引領能力,一方面在于其在供應鏈上的強勢地位。
作為業界公認的擁有最強供應鏈管理能力的蘋果,其能夠對供應鏈提出更多的要求,乃至是推進供應鏈實現升級改造。
諸如其在iPhone X所采用的OLED屏幕,就克服了過往的OLED屏幕的諸多缺陷。而蘋果對于供應鏈的推進改造,事實上也間接的促進了國產能得到更好的供應鏈產品支持。
回到可折疊屏幕,事實上當前就有韓國媒體報道,三星Display已經向蘋果供應了一些可折疊屏的樣品。可以說,三星Display正在試圖拉蘋果入伙、培育這一新形態產品的市場。

另一方面則是用戶對于蘋果擁有最強的信任感。
基于蘋果其過往十幾代產品在我們手中的表現、體驗,我們相信蘋果不會去搶所謂的首發、去搞一些華而不實的噱頭,他所推出的功能、產品,在用戶體驗上至少是具備了較高成熟度的。所以蘋果產品會成為了衡量產品的一個基準。
這在可折疊屏幕上或也同樣如此。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蘋果不入場,用戶心頭的疑慮恐怕終歸是難以消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