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C設計產業的兩大關鍵:生態系統和投資力度
近年來,臺灣IC設計產業的附加價值率持續下滑,引起了行業的警惕,大陸的IC設計產業雖然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與政府補助作為后盾,但是如何能在全球市場中勝出,這些還遠遠不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1/396449.htm全球砸大錢投資IC設計
2017年臺灣半導體產業附加價值率,IC制造產業最高,達到了68.2%;其次是IC封測產業達47.8%;IC設計產業的附加價值率僅達25.7%,甚至低于平均附加價值率30.3%。
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IC設計原本應該是產業中附加價值率最高的環節,一旦IC設計走弱,未來將沒有機會在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產生創新價值。
根據IC設計軟件、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龍頭──明導國際(MentorGraphics)公布的一份簡報顯示,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創投公司每年在全球IC設計領域投資平均是9.2億美元;但到了2018年上半年,投資資金創新高,高達18億美元以上。
根據ICInsights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IC設計公司總營收達1,006.10億美元,創下新高紀錄;不過,臺灣IC設計公司的占比達16%,低于2016年的18%,甚至與2010年相比也是下滑;相較之下,大陸IC設計公司的占比達11%,較2016年的10%、2010年的5%皆有所增長。
全球創投公司看好IC設計公司附加價值率將持續增長,而急著砸大錢投資時,臺灣IC設計公司的附加價值率卻呈現衰退的走勢,這也暴露了臺灣IC設計產業發展的危機,大陸的IC設計產業當引以為戒。
大力出奇跡!投資力度很重要
2018年9月,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國際半導體展大師論壇時表示,1985年半導體有10大重要創新,中間出現一些知名公司的得利者,如最先投資硅晶體的德州儀器、投資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日本半導體公司、及發明晶圓代工模式的臺積電等,但這些過程中有些公司有自己的考量沒有再持續投資而淡出,有些公司因為持續投資而成為最大得利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智能化應用越來越多,新興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所以加大投資是重中之重。
據ICInsights統計,2017年全球投入研發資金最多的前10大半導體廠中,只有高通和東芝相比2016年出現了負增長,這份榜單暫無大陸半導體廠的身影,大陸IC設計產業的投資力度與其他大廠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香港聚芯資本合伙人陳慧明透露,從2012年臺積電才剛發展最先進的28納米制程,大陸投片的IC設計公司家數已超過臺灣的家數。大陸很多小公司很敢用最先進的納米制程,例如臺積電的最新7納米制程,在臺灣只有聯發科一家采用,而大陸由于享有政府補助和良好的創業環境,海思、比特大陸、寒武紀、嘉楠耘智等都紛紛采用。
避免埋頭苦干,應與歐美建立生態系統
IC設計公司需要更多的參與應用實境,大陸IC設計公司需要積極參與美國和臺灣產業的生態系統,了解市場客戶在應用方面的需求。舉例來說,英偉達等美國IC設計在大陸電動車芯片市場有很高的市占,在于它前期的顯卡等產品能深入應用面,對市場足夠的了解和掌握。
此外,英偉達有能力可以開發出適用于不同應用領域的圖形處理器,如特斯拉、奧迪、寶馬等國際車廠選用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在車用電腦中,奇異也與英偉達合作人工智能醫療,英偉達也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大客戶合作,取得不同領域對于圖形處理器的規格要求,成為圖形處理器的龍頭。
經營生態系統對于IC設計產業十分重要,當系統客戶(品牌商)大到一個程度,選擇自行開發IC時,IC設計公司往往就會被替代掉了。大陸的IC設計產業要穩定持續的發展,并在全球市場中勝出,就必須與歐美產業的生態系統建立聯系,滲透到更多的應用實境中去。
在人工智能和電動車產業,正在發展以美國與大陸為主軸的生態鏈。由于人工智能是屬于少量多樣的產業,適合中小型規模的IC設計公司,而人工智能和5G都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大陸IC設計產業必須牢牢把握這次機遇。
隨著5G時代來臨,5年之后,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將引領產業走向,也是主導快速運算的最關鍵應用,大陸IC設計產業需要緊跟產業走向,并調整定位,才能從高速發展的5G時代中引來發展。
人工智能方面,大陸過去兩年的投資已超越美國,2018年大陸最大的4家科技公司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及螞蟻金服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20億美元,比起同期美國亞馬遜、蘋果、Facebook等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資還不到20億美元,高出逾6倍之多。
因此,面對5G、人工智能的大趨勢來臨,未來大陸IC設計公司是否能吃掉這兩塊大餅,甚至從全球市場突圍,就要看投資力度和生態系統,是否都已經準備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