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收購RedHat后能否如愿以償?云的下一篇章已經開啟
北京時間10月29日, IBM和全球領先的開源云軟件提供商紅帽宣布達成最終協議:IBM將以每股190.00美元現金收購紅帽所有公開發行的普通股,總價值約340億美元。受此影響,RedHat股價漲幅一度接近50%。然而,在對金融市場價格走勢保持關注的同時,我們更要理性看清這次重大收購事件的背后,會對現有市場格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IBM和Redhat的未來業務發展帶來哪些新的可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0/393631.htm1、IBM能否如愿成為“全球的頭號混合云提供商”?
至少從目前來看,IBM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依然困難重重。一方面,從公有云來看,IBM的公有云業務并不好過,在全球市場中面臨AWS、Google、Microsoft Azure等云服務巨頭的激烈競爭,其市場地位岌岌可危。在中國市場,面對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等本土云服務商每年超過100%增速的快速崛起,IBM公有云業務乏善可陳,其與萬達合作在中國落地也已擱淺。再看RedHat,其作為開源軟件服務商與AWS、Microsoft Azure、Google、阿里云以及其他云服務商均保持合作伙伴關系,雖然未來RedHat的營業收入將受益于終端用戶逐步向云端遷移所帶來的云計算需求增長和云服務廠商的業務增長,但是隨著云市場逐漸進入寡頭時代,巨頭云服務廠商針對上游廠商的議價能力將顯著提升,對于RedHat等上游企業的未來成長空間依舊不明朗。另一方面,從私有云和混合云來看,誠然多云部署和跨云管理是云市場發展趨勢,符合用戶上云新需求,但是私有云市場目前相對分散的格局使得私有云企業更多傾向與巨頭公有云服務商達成合作,公有云服務商也樂于通過直接的戰略投資私有云企業或與其達成合作協議拓展渠道能力做大生態圈,對于目前這種主流行業玩法來說,IBM和RedHat的組合,略顯乏力。
2、RedHat開源商業模式仍充滿變數
開源商業模式一直是業界百談不厭的話題,在今年更是。在IBM收購RedHat前,Google正式對安卓手機征收服務費,Microsoft 75億美元收購代碼共享服務GitHub,Oracle瞄準Java非付費用戶,開源商業模式在今年一再受挫,使得這次RedHat被收購后的商業模式調整方向受到更多關注。
對此IBM和RedHat都強調,對于開源貢獻來說,一切都將一如既往,不會改變。兩家公司聯合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通過此次收購,IBM將繼續致力于紅帽的開放式管理、開源貢獻、參與開源社區和開發模式,以及促進其廣泛的開發人員生態系統。此外,通過Patent Promise、GPL合作承諾、開放式發明網絡(OIN)以及LOT網絡等,IBM和紅帽將繼續致力于持續的開源自由”,但是并不能消除外界的顧慮和猜疑,因為雖然開源對于開發者來說是烏托邦,但是在商業企業眼中就是金銀島,未來仍然充滿變數。
3、云的下一篇章留給IBM的時間和空間還有多少?
IBM CEO 羅睿蘭表示“如今,大多數公司在通向云的道路上仍然只走完了約20%的路程,即租用計算能力來削減成本,接下來的80%是關于釋放真正的商業價值和推動增長。這是云的下一篇章。從供應鏈到銷售,需要將業務應用轉移到混合云,提取更多數據并優化業務的每個部分。”
數據來源:《2017-2018年中國云計算產業研究報告》
根據賽迪顧問統計,2017年中國云服務滲透率(用云企業數量在總企業數量的比重)已經提高到43.7%,但是同期的中國企業云化水平(云計算服務支出在IT總支出中的比重)僅為3.3%,看似矛盾的數據背后說明的是企業用云淺嘗輒止,雖然有43.7%的企業使用云,但其中62%的企業在云端僅運行不到五分之一的企業應用。不過令人欣喜的是,75%以上的企業表明目前至少有20%以上的應用是構建在云兼容(Cloud Friendly)架構上的,可以快速轉移到云端。未來如何為企業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容器、跨云管理等服務成為云下一篇章的爭奪焦點。在這方面,IBM有系列的PaaS和SaaS服務,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有多年對Watson產品的持續投入,RedHat也擁有值得稱贊的OpenShift容器平臺,但是仍不夠突出,尤其Watson的部署實施價格較高,面對新崛起的一批人工智能服務公司的沖擊,其商業化能力受到質疑。
技術的普及和更迭速度、市場需求和競爭格局變化加快,留給IBM的時間和空間已經不多,但仍有機會,因此對于IBM和RedHat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對之前各自為戰的業務線進行整合,利用各自在Linux、容器、Kubernetes、多云管理等關鍵技術方面的優勢,找準用戶痛點,研發更符合用戶需求的深度融合產品,實現“釋放真正的商業價值和推動增長”,這才是此次收購所值得期待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