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Watson在華囧途:難以找準定位,落地效果不理想
在IBM藍色logo纏繞旋轉的眨眼間,三陰乳腺癌晚期患者李春梅的丈夫劉銀松看到了IBM Watson for oncology(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下稱WfO)給出的診療方案。該方案與多位專家的推薦方案完全一致,然而,李春梅夫婦卻覺得6000元的會診費打水漂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9/391591.htm四年以來,40歲的李春梅輾轉于北京各大醫院,歷經手術、化療和放療,目前服用藥物奧拉帕尼(Olaparib)控制,因擔心出現耐藥性,期望Watson能給出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2018年7月5日上午10時30分,劉銀松代其妻子參加了上述多學科會診。“(Watson)給出的方案是醫生都知道的,也是現階段采用的。”劉銀松失望地對《財經》記者說。
同樣,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剛也感受到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他此前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坦稱,WfO在華的推廣進度跟預期有差距。
IBM Watson一度是AI醫療的代名詞,但入華商業化推廣兩年來,“不如預期”卻成了最大的評價。
盡管IBM Watson health副總裁Kathy McGroddy在接受《Fortune》采訪時稱,Watson health不僅是對醫療行業的變革,還是IBM 本身的革命。財務數據卻顯示,IBM已經連續21個季度總營收下滑。
兩年來,IBM大刀闊斧削減傳統業務,將業務架構從軟件+硬件+服務,轉變為云+認知+行業。其中,人工智能認知計算平臺IBM Watson承載著轉型的全部期望,這是一個集合高級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知識表示、自動推理、機器學習等認知技術平臺。
雖為時下最成熟的認知計算平臺,IBM Watson仍只是一個科研項目。據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Jefferies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里,IBM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用于Watson研發和相關數據/分析能力的獲取。IBM至今還沒有公布Watson的財務數據。
技術落地,需要找準合適的應用場景、對行業的洞察以及深度運營等。現在這位藍色巨人不得不再次回答如何讓“大象起舞”,也與大多數AI公司的焦慮相同——如何將炫酷的AI技術變現。
Watson價值幾何?
希望從沒有離開過劉銀松夫婦,他們期待著新的藥物、新的療法上市,這也是驅使他們來找Watson的一大原因。
7月會診WfO推薦的奧拉帕尼,李春梅已經在醫生的建議下自5月15日就開始服用了。這是一款2014年在美國獲批的治療晚期卵巢癌單藥,尚未在國內上市。國家藥監局將奧拉帕利片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預計2018年內上市,至于現階段如何買到這種藥,劉銀松狡黠一笑,道:“看《我不是藥神》啊。”
WfO是由紀念斯隆凱特琳腫瘤中心(MSKCC)四年訓練而成,已學習超過300種醫學專業期刊、250種以上的醫學書籍、1500萬頁論文研究數據以及大量的臨床案例。
“IBM Watson推薦的方案還是太穩”,劉銀松期待的是,Watson能給出最前沿的治療方案。
Watson并未收錄最新療法,因最新療法還未產生大量數據,而其推薦的每個治療方案背后都有相應的實證支持。此前,IBM Watson Health首席醫療顧問在一次行業會議上曾解釋,Watson會傾向于保留數據量更大、更早期的臨床數據和結論,醫生可以看到這些臨床數據的具體細節。
“Watson不是幫病人看病,而是給醫生做參考,讓會診過程中的信息更加標準化、格式化”。付剛稱。
這樣的謹慎,使Watson推薦的方案與專家診斷符合度高。其宣傳文案也說明了這一點,沃森腫瘤給出的治療方案和MSKCC專家給出的方案有90%以上的符合度。
一位三甲醫院腫瘤科主任認為, Watson與專家的診斷一致不奇怪,其數據和分析過程來自指南、高水平文獻、高水平醫院的經驗,其對醫生的指導不會出現嚴重偏差。
不過,這一說辭遭到挑戰。國外醫療媒體STAT在對WfO的專題報道中提到,丹麥一份未發表的研究稱,Watson給出的診斷方案與專家給出的僅有30%的符合度,所以該醫院拒絕采購Watson系統。
對于操作者,WfO處理過程不復雜:醫生輸入主要病例特點,Watson從中提取病人屬性,使用這些屬性查找臨床指南確定候選治療方案,并搜索證據數據庫,以查找每個選項的支持證據,包括并發癥、禁忌癥、MSK優選治療等。最終,根據最佳證據,使用Watson分析算法優先考慮治療方案。
醫生們對Watson褒貶不一。
一些專家很重視其給出的診療意見,“Watson實現了文獻、證據和數據在臨床的應用。”參與劉銀松會診一主治醫生對《財經》記者說,在所有的學科中,腫瘤是最講究循證的。
認知關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認知關懷)副總經理王泰峰認為,Watson在所有的醫院都有價值,其可以提升基層醫生的決策效率,大醫院專家可利用Watson的海量文獻,提高會診效率,對頂級專家而言,Watson可作為一種病例教學的工具,并且發現Watson的不足,進行相應訓練。
而一些專家質疑,Watson就像一名律師助理,主要技能只不過是搜索文獻而已,并提出疑問,它應該用在哪里?
如果Watson能解釋是如何一步步給出患者診療方案,會讓劉銀松覺得更有用一些。
Watson提供的診療方案僅是方向性的框架,沒有細到作為治療方案去用的地步,需要具體執行的醫生去細化。針對每個腫瘤病人的治療方案需要考慮身體狀況、既往疾病等因素,在劉銀松看來,上述會診結束后,醫生私下建議妻子去做藥敏試驗反而是這次會診最大的收獲。
Watson水土不服
自2016年,以一個商業化的產品身份進入中國,開始推廣,美國籍的IBM Watson面臨著中美醫療在體系、模式、診療方案差異等,諸多方面水土不服。
Watson秉持了多學科會診模式,這也是中美腫瘤診療最大的差異。中國常是單科室作戰,美國腫瘤治療往往是多學科會診——腫瘤外科、內科、放療、介入科、影像、病理、檢驗等多學科參與。
去年Watson落地上海十院。上海十院腫瘤科主任許青告訴《財經》記者,如果沒有Watson,多學科會診中意見不一致時,最終還是聽那些高資歷醫生的建議,有了Watson之后,相當于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方向把控。
涉及多個科室、多個專家,這對于現階段國內以科室為主的醫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積年習慣,公立醫院不同科室之間難以配合,誰組織、誰落實等權責難以厘清。盛諾一家副總經理兼首席醫務官王舜告訴《財經》記者,國外醫療機構設有腫瘤中心,其中又有外科、放療科、病理科等多個學科的醫生,而國內醫院都是腫瘤外科、腫瘤內科等,各自為政,不可能每周拿幾個病例進行討論。
《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市場推廣資料稱,WfO現可支持乳腺癌、肺癌、結腸癌、直腸癌等10種癌癥。
在劉銀松預約舉辦的會診中,參與會診醫生有10余名腫瘤科醫生。一位醫生就抱怨道,醫生工作繁忙,時間緊張,還要浪費時間在會診上。
許青介紹,在上海十院,Watson智能會診中心已經接診過將近500名患者。這些患者多為經濟情況較好的男性,或因疑難雜癥,或是咨詢過多個醫院的專家,但說法不一,希望進一步明確診療。
在三甲醫院,WfO會診難以頻繁開展,而日常診療應用也受限。“日常診療太簡單了。Watson的價值就不是很大,它的價值在于相對復雜的疾病或是大家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許青說。
由于中美在腫瘤治療防范方面的差異,Watson也在接受本土化訓練。然而,一些學者認為Watson最好不要太本土化,他們希望Watson提出的方案與他們給出的不同,這樣才有探討學習的空間。
“本土化”也意味著針對中國本地的病例、文獻等進行訓練。此前,IBM公司管理層曾對媒體表示,Watson需要更好與醫療機構內部的信息系統對接,并且需要更多的真實病人數據,這決定著其能否長大,這不僅是IBM面臨的挑戰,也是所有AI公司的難題。
許青稱,目前Watson沒有與上海十院的HIS系統打通,會診中,仍需要人工輸入病人的資料。
有一家醫院在拒絕采購Watson時,提出三點:一是Watson沒有通過美國和中國的監管部門的認證,出了問題誰來承擔?二是為什么要向患者收費6000元;三是醫療數據開放給外企的擔憂。
2017年10月,中電數據與IBM成立合資公司,向中國市場提供Watson Health相關解決方案 ,“就是要解決引進先進技術,數據不出境。”中電數據董事長李世鋒告訴《財經》記者,中電數據提供給IBMWatson的是模擬數據。
在全球范圍內,Watson還在尋求更多的數據、覆蓋更多的癌癥類型。Watson對數據的胃口很大,這意味著IBM必須長期源源不斷地砸重金在數據獲取上。
“三歲”Watson要賺錢
全球范圍內,僅有少數醫院采購了Watson系統,這離IBM的目標——主導數十億美元的全球癌癥市場,還相去甚遠。但已有聲音指責IBM對Watson系統商業化操之過急。
上述STAT的報道就稱,IBM未能充分認識到全球范圍內部署到醫院所需面臨的挑戰,推出了一個不成熟的產品,正是因為IBM急于通過Watson變現。
變現的壓力不僅是IBM的,國內代理商同樣背負著。2016年,認知關懷成為WfO在中國的本地運營服務提供商;2017年,百洋醫藥集團與IBM簽約,旗下百洋智能科技為Watson Health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
在分級診療大背景下,國內代理商期望在基層醫療機構找到商機,打出的賣點是:WfO可以規范腫瘤治療過程。
不過,縣級醫院更多定位為常見病的診療,與Watson的價值——為疑難雜癥治療提供第二診療意見不符。何況“(指基層醫生)只能騎自行車,大卡車肯定開不了。”許青認為,Watson更適合輔助大醫院的專科醫生。
“基層醫生也不敢直接用系統給的判斷。”一位AI醫療業內人對《財經》記者說。
盛諾一家曾與百洋科技合作引入WfO,但沒能真正落地。“Watson限制太多。”王舜分析,如WfO不支持18歲以下的腫瘤患者、孕婦及多原位癌,它更適合那些經過一線治療但還沒有二三線用藥的患者。
目前,認知關懷和百洋科技都對WfO交互界面做了漢化。認知關懷總經理華松鴛告訴《財經》記者,漢化了幾十萬條詞庫,同時建立了一套漢化的標準,但IBM Watson提供的診療意見多是發表在國際頂級雜志上的英文文獻,目前并未漢化。這要求基層醫生具有較高的英文文獻閱讀水平,而國內大多數基層醫生很難達到。
國內代理商需要探索Watson在國內的落地解決方案、訓練其不斷長大,并且找到適合的商業模式。
盡管認為大眾對Watson期待過高,“你要允許三歲小孩有三歲小孩的能力,但還是能幫你去工作的”。華松鴛還是稱,“百洋科技關心的是下家在哪里?”怎么把產品轉賣給別人,怎么樣像藥品一樣通過層層渠道分銷下去。
從項目伊始,定位相同的兩家代理商是Watson在中國最主要的推手,兩者也是競爭不斷。認知關懷給《財經》的數據是,WfO在70多家三甲醫院正式落地運營;百洋方面稱,截至2018年3月,WfO已覆蓋65家醫院和醫療機構。全球范圍內,WfO覆蓋了150多家醫院。
Watson腫瘤認知包括WfO、WfG等六個產品。百洋科技和認知關懷代理銷售WfO,百洋科技則為WfG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分銷商。WfG正在方案組建階段階段,還沒大規模的使用。
3月,百洋科技與IBM共同宣布,將WfO的獨家總代分銷權戰略合作協議由三年延長至八年,即百洋科技還可以選擇別的機構進行分銷。“如果只是三年,可能還在研發。”付剛說。
STAT報道稱,全球范圍內,根據提供的產品以及綁定的服務不同,Watson收費額度從1000元到8000元不等。
華松鴛稱,國內Watson的收費是基于其服務內容,如不同級別的專家提供服務、不同配套的其它服務等,收取費用從一兩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許青介紹,在上海十院,如果指導會診的有5到6位醫生的多學科團隊收費6000元;如果僅一二名醫生,則收費2000元。
這也被視為Watson是附著在醫生來收費。“沃森從來沒有對患者開藥,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代替醫生決策。”華松鴛表示,Watson就像計算機一樣,僅是醫生的一個工具。
既然是醫生的工具,為何患者來買單?“如果醫院覺得IBM Watson能提升品牌,代患者買單也可以。”華松鴛稱,IBM開發、杭州運營產品有成本,又有市場取向,總要有人買單。
而付剛認為,Watson的推廣需要有一種“不賺錢”的心態。截至發稿,IBM未回應記者的采訪。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百洋科技在IBM Watson的項目上至少虧損2億元。華松鴛稱,認知關懷現在有營收,但是是否盈利則不方便透露。
Watson沒有經過監管部門審批,被很多醫生視為最大的風險因素。“如果按照Watson推薦的方案,出了問題誰來負責?”一位三甲醫院影像科主任向《財經》記者質疑道。
2017年2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宣布關閉Watson合作項目;5月,風投公司Social Capital的創始人Chamath Palihapitiya 在 CNBC 上直言:Watson就是個笑話,IBM的專長其實是通過強大的營銷和市場體系,以及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為他們并不了解的服務買單。
“IBM是個科技公司,他們對自己的技術非常有信心。”付剛稱,但具體到技術向哪個方向去滋生、去演變,他們也不是那么有把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