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設計應用 > 徹底擺脫智能手表續航差的魔咒

        徹底擺脫智能手表續航差的魔咒

        作者: 時間:2018-09-04 來源:網絡 收藏

        可穿戴設備的熱度居高不下,前有Moto  Actv這樣的先驅,后又在眾籌平臺大熱的Pebble,眾多廠商隨后也相繼推出了自家的產品,有三星這樣的國際大廠,也有國內的酷派華為等。然而,這些產品無論其用戶體驗如何,卻都面臨著相似的技術性問題:功耗的居高不下,以及續航時間過短。先看下面的表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9/388421.htm

        雖然這些產品之中,Pebbel的續航相對比較優秀,能夠堅持5到7天,其余的大部分機型也就兩三天的續航時間,甚至是一天一充的節奏。導致這種窘境的原因有三,一是設備體積限制,無法配備大容量電池,或者說是電池技術發展的滯后,二是芯片架構和制程工藝,三是內嵌系統的適配問題。

        電池技術在長久以來一直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

        不僅是可穿戴設備,就連主流的智能手機也不得不通過增大電池容量的方式來延長設備續航時間。雖說會時不時有一些聽起來神乎其神的電池技術涌現,如鋰氟化碳(CFx)電池,直接通過身體供熱發電的體熱發電機,它們往往都號稱會徹底改變可穿戴設備續航時間短的問題,只是實驗室研究到投入商用要花上至少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理想雖美好,但卻于事無補。當然了,這一類科技還是值得期待的。

        芯片架構和制程工藝

        國內廠商普遍采用的君正JZ4775處理器,峰值功耗在200mW,但65nm的芯片工藝導致產品封裝體積變大,。君正芯片在國內還是占有不少的市場份額,并已經計劃采用更先進的40nm工藝,只是與現在主流的28nm工藝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余下的幾款多采用平板或手機級處理器,主頻上的限制和軟件上的功耗控制終歸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設備廠商在上集成了太多的功能,甚至照搬智能手機的設計,低功耗的Cortex  M3架構無法保證系統的流暢運行,于是只能犧牲了。

        系統過于臃腫

        多數機型都是根據現有的Android系統進行精簡定制,本來就不合身的衣服再怎么改也是不合身的。只是多數廠商都沒有耐心等到Android  Wear的正式發布,也沒有技術和精力耐下心來專門開發一款專用的系統,Pebble在這一點上的表現更值得認可,直接的結果便是Pebble手表的續航表現出類拔萃長達5到7天。

        不僅是智能手表,可穿戴設備的真正大眾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芯片廠商也開始發力低功耗芯片的研發和投產,英特爾的Edison平臺,博通的 BCM4771  GNSS SoC.此外,高通和三星在2014年4月份,1700萬美元投資可穿戴芯片制造商Ineda.低功耗SoC馬上迎來大爆發。

        低功耗可穿戴技術:低功耗與傳感技術成為核心

        穿戴式裝置的元件-CPU、

        當今高階手持式裝置的CPU(處理器),已經邁向八核心的里程碑,處理速度更快。然為了減少感測器在全天候偵測、搜集與處理上的電能消耗,許多產品已開始搭配(微控制器),來擔任動作感應專用的協同處理器(Motion  Co-processor)。

        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上,大多采用Sensor Hub ,亦即采用ARM Cortex  M系列的MCU來當主要控制器,以達到高效能、低耗電的目的。例如Fitbit智慧手環,便是采用ST的STM32L151C6  Cortex-M3低功耗16位元32MHz MCU、Jawbone UP智慧手環采用TI的MSP430F5528 16位元25MHz  MCU。而Pebble智慧手表采用ST的STM32F205RE Cortex-M3架構的32位元120MHz MCU、Sony SmartWatch  SW2也采用ST MCU,時脈為180MHz。

        國內的智器和果殼電子的2款手表都是采用的君正解決方案。今年,北京君正推超低功耗Newton平臺,全新的 Newton 平臺基于支持Android  的MIPS 架構,由Ingenic 生產,配備了功耗不大的JZ4775 CPU,提供至少 30  小時續航。Newton低功耗平臺勢必成為君正在可穿戴與物聯網烽火遍地的戰場中的重要制勝武器。

        至于Samsung的Galaxy Gear智慧手表,仍采用自家Exynos  800MHz單核CPU來做感測運算處理,可惜搭配的電池容量太小,連續使用25小時就要充電,雖效能強、但持續力不佳,市場反應冷淡。因此,Samsung在MWC發表的Gear  2家族,采用MCU設計,使用時間可達2~3天。由此可見,為了功耗與增加電池壽命,未來將會有更多穿戴式產品改用MCU來當主要處理器。

        穿戴式裝置的元件-MEMS、Sensor

        在感測器方面,穿戴式裝置目前配置的基本三個體感/動態感測元件,就是電子羅盤(magnetometer)、三軸陀螺儀(gyroscope)、三軸加速器(accelerometer),可以用來計步、偵測心跳、生理追蹤等等。

        在軟體技術方面,已有許多廠商開發出自家專利的演算法,應用在各穿戴式應用的軟硬體產品。如Nike+ Running App(跑步訓練程式)、Jawbone  Up、Fitbit系列手環,便是采用FullPower公司的MotionX技術。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富裕县| 城口县| 秭归县| 东莞市| 平和县| 凌海市| 绥宁县| 莎车县| 民和| 奈曼旗| 金塔县| 通海县| 盈江县| 钟祥市| 佛坪县| 昆明市| 罗源县| 梅河口市| 苍梧县| 慈利县| 石楼县| 城固县| 明光市| 太白县| 濉溪县| 临城县| 涟源市| 甘肃省| 胶州市| 岑巩县| 黄骅市| 新密市| 卓尼县| 津市市| 茂名市| 雷波县| 甘洛县| 江安县| 滦南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