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進軍智能音箱 雞肋大于布局
同時,亞馬遜所設想的解放雙手,脫離手機的“語音購物”生態,本身就存在“變現”的悖論。根據The Information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只有約2%的用戶使用Echo進行購物。更為糟糕的是,在2%的用戶中,有90%的人只使用過一次。20%的人使用Echo尋找優惠降價的產品,卻從不購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8/390708.htm對于“千萬級”銷量的亞馬遜尚且不能給市場帶來太多的變化,國內“百萬級”的阿里巴巴、京東們恐怕一時半會兒也擺脫不了,智能音箱“預告天氣、設置鬧鈴、播放音樂”三大用途的“怪圈”。即便智能音箱獲得大范圍普及,以國內家庭應用場景考量,其使用率很可能遠低于電視。
將“坐標系”拉長,縱觀整體智能音箱市場,各種Bug事件層出不窮。今年2月中旬到3月初,亞馬遜Echo的Alexa聲控助手失去控制,發出詭異、驚悚的笑聲嚇壞用戶。用戶Lauren Hall留言,沒有任何人跟它說話,房間甚至一個人都沒有,Echo在家里開始放肆地大笑。幾乎同一時間,亞馬遜的AWS云數據服務連接中斷,致使美國大量用戶無法正常使用Echo與其互動。
接著,美國俄勒岡州幾位女性之間的私密談話,被Echo偷偷記錄,并隨機發送給通信錄的聯系人分享。波特蘭市的一對夫婦也遇到類似情況,兩人的談話內容未經允許,以附件形式發送給了通信錄聯系人。Echo的Dot Kids兒童系列,在觸發成人內容,提取兒童的隱私數據方面,引發了很多家長的擔憂。這些事件的背后除了算法的不可控,更在于相關物聯網技術運行的不盡完善。
物聯網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被認為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智能音箱又是物聯網和AI非常細分的一個環節。無論是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購物還是小米的智能家居控制,“即使,商業模式仍然不清晰,技術不成熟,現階段用戶不買賬,不斷的燒錢。企業都在搶占物聯網的入口,不愿意偏離、放棄物聯網的賽道。”朱頻頻說。
針對距離消費者最近的智能家居IoT,2012年,三星啟動SmartThings控制平臺。2014年1月,谷歌通過收購Nest Labs獲取Nest背后的智能家居平臺和主導的行業標準組織Thread Group。同年,蘋果提出了智能家居系統Homekit,亞馬遜推出智能音箱Echo構建智能家居中心。國內,早在2013年,小米創始人雷軍就啟動了“小米生態鏈”計劃。2015年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小智,以APP作為智能家居生態鏈的切入點。華為行動略晚,在2015年12月12日才正式發布HiLink智能家居平臺。
“很明顯,互聯網企業做人工智能產品會更有優勢,不僅是對技術的認知,還在于對內容的儲備。而且互聯網企業更看重速度,心態也更加開放,愿意和合作伙伴共同發展。相比之下,傳統的硬件企業在這些方面相對走的慢一些,猶豫一些。”陳孝良說。
以企業性質區分,拋開互聯網公司,在量級上,唯一可以和華為類比的就是小米公司。根據小米招股書披露,小米通過自產及與生態鏈企業合作的方式構建自身的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系。硬件產品包括自產的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路由器、AI音箱。與生態鏈合作生產的包括,移動電源、手環、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掃地機器人、智能平衡車、智能門鎖、床頭燈、LED智能燈泡、米家IH壓力電飯煲、智能馬桶蓋、智能插座、萬能遙控器、無人機、AR/VR等等。8月14日,小米第三次布局空調產品,推出了米家互聯網空調。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公司通過投資和管理建立了由超過210家公司組成的生態系統,其中超過90家公司專注于研發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費品。在生態鏈企業的廣泛布局下,小米公司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消費IoT平臺。
反觀華為的HiLink,一直沒有太大動靜。直到今年3月8日的AWE博覽會上,華為邵洋才宣布發力智慧家居,開展“百億計劃”,希望三年內把支持HiLink家電設備的銷售額做到100億美元。到6月22日的華為終端開發者大會,余承東發布華為的全場景智慧生態戰略后。外界才逐漸清晰,華為這次跟云計算“大潮”來襲時一樣,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與小米相同的是,華為HiLink的主入口是手機,輔助入口是平板、PC、音箱等設備,泛IoT硬件位于三圈生態的最后一層。不同的是,華為有自家框架下的HiLink標準協議和Lite OS。盡管小米生態鏈一直飽受詬病,諸如,“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生態鏈過于封閉,壓榨生態鏈下游創業企業的利潤。不得不承認的是,小米起步較華為早,生態鏈產品布局較為齊全。
通信分析師陳志剛對藍鯨TMT記者表示,小米的封閉性比較像蘋果公司,其投資管理能力和IoT平臺的操控能力已經趨于成熟。生態鏈產品無需適配,執行能力強,效率高都是小米的競爭優勢。
華為的“連接”其實走的是小米生態鏈之前的路線,在“眾口難調”的情況下,華為需要拉攏數量龐大的傳統家電廠商。同華為云計算業務相似,怎樣平衡好合作伙伴的利益,在眾多合作伙伴中,華為如何定位自己都是未知數。
因而目前,華為在不具備互聯網企業所具備的渠道優勢和補貼優勢,智能家居“大連接”戰略處于空中樓閣,語音交互技術欠火候的情況下。
華為進軍智能音箱真的僅僅就是一個音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