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中興的今天,變成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的明天!
近日,“中興事件”引發了電子行業的熱議,其中牽扯甚多,從中不僅折射出中國企業管控合規風險的能力滯后,更反映出中國科技的發展狀況依然處在“缺芯少魂“的階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802.htm此次事件還在繼續發酵,從業界反應及媒體的發聲來看,說情況很危急也不為過 。先是中興在知曉被制裁的消息后,創始人、董事長和CEO在第一時間一齊出動“自救”,然后不少媒體開始分析此次事件背后美國真正的意圖,是否直指“中國制造2025”大計的順利實現……
這樣的反應并不是夸張,中國“缺芯少魂”的現狀很嚴重,美國的做法,無疑是揭開了我國在核心生產能力上受制于人的“遮羞布”。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除了在移動通信終端和NPU有超過10%的份額外,半導體存儲器和顯示系統有零星市場,其它領域幾近空白。
電子通信行業如此,其它與信息產業相關的行業亦如此。在人工智能領域,包括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賽靈思等公司很早就開始了在AI 芯片領域的布局。
其中,英特爾作為傳統CPU龍頭,占據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收購FPGA制造商Altera、深度學習公司Nervana Systems,接手特斯拉,以153億美元高價成為Mobileye的新東家,都被外界解讀為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干一番的表態。
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上,英偉達在黃教主的帶領下比英特爾似乎走的更遠,被粉為“教主”。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的布局始于2011年,全球四巨頭GAFA+微軟,以及阿里巴巴都在使用英偉達的GPU,其占據了全球GPU70%的市場。
至于AMD,雖然在CPU和GPU的業績都沒有大哥亮眼,但作為兩個領域的老二,也差缺補漏的差不多了,而其在人工智能的戰略定位上,被市場解讀為“救命稻草”。
英特爾、英偉達、AMD……單是CPU、GPU這兩個細分市場上,已經沒有更多可以瓜分的蛋糕。在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并沒有表現得有多出彩。
對于我國的形勢,要想參與到人工智能市場的前期紅利,只有通過縮短學習時間盡快趕超,或者從事中下游產業,與上游達成合作。不難看出,第一種方式太過冒險,需要有非常的勇氣。其實中國并非不能自主設計芯片,而是市場太殘酷,沒有給芯片迭代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試錯機會。
盡管如此,還是有企業敢為天下為,比如寒武紀,背靠中科院從2008年開始研究,到2016年創立,同年11月推出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Cambricon-AI。華為去年推出麒麟970,構建通過NPU算力為基礎開放的HiAI生態。
對于中興來說,能否從這次危機中脫身而出我們不得而知。而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通過這次圍觀,是繼續選擇老老實實和巨頭們合作,還是發憤圖強,奮起而上,結局只能在日后慢慢上演。
而眾人工智能企業通過這次圍觀,究竟是大多選擇老老實實和巨頭們合作,還是發憤圖強、自覺自醒,結局或許只有風云激蕩三十年之后才知道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