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人工智能的現實與圖景:須堅守
3月28日,由中國新聞社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主辦的第五屆財經中國V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圍繞“人工智能:現實與圖景”主題,多位學界、業界專家探討目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3/377674.htm
發展人工智能是“為人”服務的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技術,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南開大學原校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看來,人工智能首先要“務實為人”,它是為人服務的,為人與自然科學發展服務的。發展人工智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發展人工智能必須堅守的一個價值觀。他指出,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和產業發展要走出一條務實發展的道路來,而不是浮躁的、吵吵嚷嚷的,甚至很虛妄的道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王田苗有相同的看法,他根據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指出,發展人工智能,不是要完全模擬人,而是要圍繞當下的社會問題,用人的智能去解決,需要用機器代替人做不了的事情。
中國智能經濟正在加速崛起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表示,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核心的引擎,目前,中國智能經濟排全球第二,位居美國之后。我國已經進入了智能經濟時代,主要以數據和計算為驅動力,表現出非常強的“極化”和“擴散”趨勢,主要集中在北京海淀區、深圳南山區、杭州余杭區。未來,智能經濟將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快牛金科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胡亮對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應用充滿信心。他表示,雖然現在斷言人工智能會是下一代工業革命核心技術還有點早,但是AI技術應用很廣,深度學習是目前成熟度最高的。即便這樣的技術,也是其中一小部分得到應用。比如計算機視覺、翻譯,這些技術已經到實用程度上了。“我們對此要有信心,因為這個技術成熟應用時間變得越來越短、越來越快。”他說。
人工智能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際應用當中也存在著一系列對社會及技術本身的嚴峻挑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指出,在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遍,機器人寫作也廣受追捧,但應用還相當初級,多數機器人還處于有能而無智狀態,所從事的基本上是無智式勞動,不具備價值判斷的能力。新聞專業性,尤其是人類的價值判斷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機器新聞尚難以企及。另外,由于算法的強大力量,正在形成用戶導向的一種信息傳播模式,而用戶導向的信息傳播模式與傳統由專業人士把關的模式相去甚遠。胡亮也認為,算法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挑戰。人工智能的模式是基于機器訓練出來的,要想提升準確度,需要非常大量的樣本,如果沒有那么多的數據積累,會對人工智能改造產業、提升產業帶來一定的阻礙。
人工智能也對法律規制提出了挑戰。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楊曉雷表示,人類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應用人工智能?如何界定機器人以及人與機器人的關系?人應該如何為人工智能立法?這些在法律上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他舉例,未來物聯網時代家電的生產,變成廠家根據用戶需求定制產品,如果出現產品瑕疵或爆炸造成侵權,應該如何界定?這是人工智能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挑戰。
另外,人工智能對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會構成一定的威脅。“但是總體而言,技術帶來的問題可以考慮通過技術來解決。技術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還是在于人的行為,未來會考慮如何通過一些法規來規范人的行為,使得這項技術能夠得以正確地使用。”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李春平說。
而隨著AI在各個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入,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難題。“不是人才短缺這么簡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需要跨界的人才,懂得技術與產業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同盾科技保險科技事業部首席專家王晉卿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丹輝則建議,國家要出臺一些強激勵措施,留住人才,促使他們長期比較穩定地服務于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