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億市場”到“一地泡沫” 消費機器人四年跌宕史
1、鑿開10億美金的新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3/377243.htm如果拋開掃地機這類『傳統機器』。娛樂教育類的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大約是10億美金(ifr協會),這里包含了樂高編程機器人、早教機器人、機器人管家等等。這的確是一個新市場,一片小藍海。
推動這一狂潮的,還有背后的兩陣東風。一個,是兒童市場,尤其是玩具市場的蓬勃發展。Euromonitor 數據顯示,我國 2014 年傳統玩具市場規模為 580 億元,近 5 年 CAGR 約 11.6%。這樣的增長,遠高于歐美成熟市場。
還有一陣東風,就是語音技術的日趨成熟。語音技術的發展,確確實實在全球范圍,引起了一次交互變革。以亞馬遜Echo為代表的智能音箱,在全球掀起了熱潮。只是智能音箱的在國內的大面積應用,還要等到2017年底。而語音技術的應用,卻在2014年,以消費機器人的形態,提前走進了家庭。
一個10億美金新藍海,一個玩具的增長市場,一次語音交互變革,三股力量的交織,讓機器人創業的浪潮,噴薄而出!
2、無利不往,資本助推
資本從來不喜歡平淡的市場。風口來了,寧可多投不可錯過。
道路,一個人走,難免落寞,多人簇擁,三人成虎。
這一年,風來了。
一位專注機器人的投資人在這一年意氣風發,他剛投了一家智能機器人公司,以2500萬人民幣估值進入的,而最近該家公司剛融了A輪,估值已經達到了9000萬美金,半年多時間,估值暴漲了20倍,他揚言手機這個設備在5年內就將消失,我們將被各種智能設備和智能機器人所包圍。
2014年,一位硬件行業打拼了十余年的行業老兵,下海創業,投身到兒童機器人的浪潮中。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他對這款產品很有感情。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他的公司將在風口之上獲得不錯的融資,隨之又戛然而止……
只是風口來了,錢到手了,幾人能豁然,又幾人能釋懷?
2014年,北京、杭州、深圳的第一批創業者,都獲得了不錯的投資,其中有Rokid、小魚在家、優必選等明星團隊。他們,是市場的先行者,是行業的拓荒者。
二、2015年,邁向頂峰
智能機器人的大趨勢,在2014年,或許還只是少數人的先見之明。但到2015年,立刻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血脈噴張的萬億市場,仿佛就像是荒野上的一股狼煙,號召四方豪雄,前來逐鹿。
優必選、若琪、小憶等公司,都在這一年如約推出了自己的家庭機器人。在語音技術應用還不普及的年代,一個機器人會說話,那是有多么新奇。
消費者哪懂什么 AI,大家只知道這是未來!
這的的確確是一個新市場。創業者,開始加速而入。但問題也如約而至。
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錢的問題,資本還熱,拿錢容易的;而是標桿問題。難的是怎么做產品。
智能機器人在全球沒有成熟標桿。Echo在美國是火,但它長的不是機器人的模樣。況且智能音箱,京東找訊飛做了叮咚。放眼全球,機器人唯一可以參照的,就是日本。
1、東學日本,一個機器人造物大國
日本是眾所周知的機器人大國,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文化產業,到處都有機器人的身影。高達、鐵臂阿童木,幾乎都是一代人童年的記憶。為人熟知的pepper機器人和波斯頓動力機器人,也被日本首富孫正義收入囊中……
要做機器人,還得研究日本。

日本的Robotstart協會每年會發布日本機器人行業圖譜。從初音機器人到鐵甲機器人,日本人的想象力,的確給正值風口的創業者,一些啟發。機器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一場造物狂潮,由此而生。
2、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在消費者眼中,產品真是琳瑯滿目啊。各式各樣,價格從幾百到上萬不等,有的可以對話,有的有英語內容,有的還可以拍照……

但在技術人員眼中,這些不過都是成熟方案的選型堆疊。就像拼積木一樣,從外形、移動性、到屏幕、攝像頭,看誰能拼出一個爆款出來。
在機器人外表之下,這些產品提供的價值都是驚人的一致,都是智能的早教機、智能點讀機和移動會說話的平板。他們可以對話、有海量內容、有英語學習、有邏輯編程。
做一個外形是容易的。難做的,是產品的體驗。靠對接資源的方式做一個機器人大雜燴,做起來容易,抄起來,也容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