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柳傳志的聯想和任正非的華為為何越差越遠?

        柳傳志的聯想和任正非的華為為何越差越遠?

        作者: 時間:2018-01-19 來源: 創事記 收藏

          ,都過了而立之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1/374664.htm

          2017年,2全年銷售收入預計約6000億元;2017財年,全年營收2767億元。而利潤的差距,更是在10倍之上。

          回到兩者創業的原點,最初幾年,的營收,甚至一度達到的17倍,其風頭遠遠蓋過了華為。

          三十多年間,任正非和柳傳志、聯想和華為如何上下輪轉,重換位次的。

          起步:聯想=17個華為

          1984年,改革開放還處于起步階段,有些人一直在左右觀望,四處打探,有些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那些天生“不安分”的人出手了。

          當時一位剛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帶領著其他10位技術人員,懷揣著20萬元的人民幣,在北京創辦了一家公司。這位中年人時柳傳志,他創辦的公司就是后來的聯想。

          3年后,在深圳,和柳傳志同齡的任正非,也在深圳注冊了一家公司,成為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的香港公司的銷售代理。

          到今天,華為發展的勢頭一如既往的迅猛,而聯想的發展卻露出“朽朽老態”。

          根據數據顯示,在2016年聯想銷售收入為2969億元,華為銷售收入為5216億元,將近聯想的2倍。而當年的凈利潤,聯想為37億元,華為為271億,足足是聯想的的10倍之多。

          而在1992年的時候,聯想的營業收入是17.67億元,風光一時無兩。而華為當時僅有1億元的銷售額,還在苦心在謀劃著如何活下去。

          現在華為則一騎絕塵,把聯想甩在了身后。

          轉折:技、貿之爭

          在兩家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面臨的問題都是生存。

          “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柳傳志后來回憶公司剛成立時的茫然說到。柳傳志的迷茫,直到后來將計算所倪光南教授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做成產品“聯想漢卡”,柳傳志等人才找到一個穩定的盈利點,最后逐漸發展成聯想集團。

          華為一開始也是靠倒賣交換機得以生存,在供貨商斷貨的情況下,華為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于是孤注一擲,研發自己的交換機。

          1991年12月份,華為一度瀕臨破產邊緣,在自主研發的交換機設備測試成功后,華為才算慢慢的站穩腳跟,逐漸發展起來。

          而在后來擺脫生存的困境后,兩家公司開始考慮的是怎么生存,才能發展壯大,乃至于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在謀劃如何壯大公司的同時,在聯想內部出現了分歧,這次分歧被后來人“倪柳之爭”。

         

          在90年代初期,聯想一直注重技術研發。但是面對國外品牌的涌入,聯想的技術研發投入過大而收效甚微。于是柳傳志主張進行貿易營銷驅動策落,走“貿工技”的道路。而倪光南院士仍堅持技術至上,走“技工貿”的道路。

          其結果,柳傳志徹底改組了聯想,走了“貿工技”的道路。并在1994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在1995年, 聯想集團集團資產已達12億,擁有3000名員工,銷售額達到67億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計算機企業。而當時華為的銷售額年僅15億元,遠不及聯想。

          但是華為,一如既往的堅持做技術研發這條路。做研發是一條修煉“內功”的道路,耗時比較長,短期收效并不理想。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技術的變現能力就會顯現出來。

          超越:華為兇悍,聯想疲憊

          2008年,又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這一年,華為的銷售額為首次超過聯想。那年聯想的業績首次出現下滑,銷售額為923億元,純利潤-14個億。而華為的銷售額1252,純利潤78個億。之后華為徹底超越了聯想。

          領導人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整個公司的發展。華為和聯想道路選擇的不同,其實就是柳傳志和任正非性格的差異。

          “我還挺佩服任正非的,任正非走的就是一個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瑪峰的時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來喘喘氣,任正非撿一條更險的路直接就上去,這點魄力我不如他”。柳傳志不只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對任正非的佩服。

          但柳傳志認為聯想和華為只是路線不同,聯想選擇的道路也是正確的,“任正非比較早的用自己的品牌國際化,我們是通過并購的方式,他是建自己品牌的方式,讓外國的企業甚至感到威脅等等。具體做法上,我并不見得全都同意他的做法,但是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

          有人把聯想和華為路線的不同說成“貿”和“技”的不同。聯想注重管理運營,華為則注重技術研發。這也就注定了兩家公司不同的發展道路。

          

          聯想靠pc業務發家,1996年聯想居國內占有率首位,隨著2015年完成對ibm公司PC業務的收購,聯想擠進了PC產業世界前三的位置,并且長期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和平板電腦的興起,聯想的PC業務不斷被蠶食。

         

          比起聯想的電腦業務,聯想的手機業務顯得有點慘淡,這讓聯想幾乎錯失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早在2002年聯想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機,聯想手機曾和中興,華為,酷派被人們稱為“中華酷聯”。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是互聯網手機興起,聯想沒有及時做出反應,錯過了這次機會,被其他品牌的手機反超。在2014年聯想收購了MOTO,但未能挽回手機業務的頹勢。

          2015年,聯想手機并入MOTO,退出市場。而其旗下的MOTO雖然并進了聯想手機,但并沒有產生奇跡般的“化學反應”,頹勢依然沒有得到扭轉。

          華為的手機業務比聯想晚一年開始。2003年的時候華為成立了手機業務部,2004年推出了第一款手機,在隨后的發展中也是十分順利。隨著互聯網營銷的席卷,華為走出了與聯想不同逆襲之路。華為手機在互聯網運營中順勢而為,一躍又成為新一梯隊的領跑者。

          2017年世界范圍內手機的出貨量,華為手機僅次于三星、蘋果,并且有望在近兩年內趕超前者。

          華為筆記本電腦業務也在2016年實現了首批量產,由此進軍PC行業。華為消費者業務COO萬飚在接受采訪時宣稱,華為立志做全球最大PC廠商,向聯想、惠普和戴爾這些傳統PC廠商挑戰。

          對于華為來說,PC行業是一個新的行業,這家注重技術的企業,在PC行業里如何輾轉騰挪,一切還是“未知數”。

          以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重視“貿”的聯想在銷售和盈利能力上遠遠不如以“技”見長的華為。但這并非就是“技”不如“貿”。

          同樣面對互聯網手機的沖擊,聯想手機沒落,而華為手機卻順勢而起,在某種程度上,聯想擅長戰術,但卻短于長期的戰略規劃,勝于一時,卻很難勝于一世。

          在今天回望聯想和華為的歷史,多少讓人唏噓,華為和聯想的成就,應該都超越了當初柳傳志和任正非的想象,但聯想一路走低,華為一路逆襲的局面,估計也很難在短期內扭轉了。



        關鍵詞: 華為 聯想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桃园县| 银川市| 曲靖市| 深圳市| 正蓝旗| 瑞昌市| 习水县| 徐州市| 石首市| 荆州市| 荆门市| 佛坪县| 克拉玛依市| 秦皇岛市| 白山市| 苏尼特左旗| 雷波县| 黔江区| 施甸县| 莒南县| 青州市| 磐石市| 青铜峡市| 自治县| 莆田市| 三江| 长汀县| 湘西| 土默特右旗| 大港区| 阿瓦提县| 天门市| 西安市| 井陉县| 鹤壁市| 元阳县| 夹江县| 灵台县| 甘肃省|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