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業界動態 > 特斯拉自動駕駛事故頻出 車主怒斥拿命跑數據

        特斯拉自動駕駛事故頻出 車主怒斥拿命跑數據

        作者: 時間:2018-01-15 來源:第一電動網 收藏

          專家解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1/374390.htm

          針對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建約車評》還請教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鄧志東、360車聯網安全實驗室主任劉健皓、地平線創始人余凱、主線科技創始人張天雷、Innovusion創始人鮑君威及禾賽科技創始人李一帆等多位業內專家,得出的結論如下:

          1.靜態障礙物無法識別

          對車主及“用戶手冊”里面提到的經常無法識別靜態障礙物的問題,余凱、李一帆等業內人士的解釋是,毫米波雷達是基于多普勒效應(當發射源與接收體之間存在相對運動時,接收體接收的發射源發射信息的頻率與發射源發射信息頻率不相同),如果沒有相對速度,檢測是比較難的。

          但鄧志東教授的解釋則與此不同。“所謂靜態障礙物只是相對于路面是靜止的,相對于后面的汽車,它仍然是相對運動的。不管使用攝像頭、激光雷達還是毫米波雷達,任何傳感器的測量都有噪聲,更何況汽車本身還存在著導航誤差。靠這些去實時估計前方障礙物的速度是否為零或是否靜止,實際是不可能完全準確的。“

          鄧志東認為,與人類駕駛員、激光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的測量噪聲最大,對運動參數的估計最不準確。“由于動、靜態障礙物判斷不準確,當運動參數估計出現較大誤差時,就很有可能觸發非正常的‘在該減速時突然加速’現象。障礙物檢測與運動參數估計算法目前還不成熟。”

          李一帆、鮑君威和張天雷均認為,如果加上激光雷達,“探測失靈”的概率將會大幅度下降。

          根據李一帆的解釋,雷達/激光雷達的探測能力受波長影響很大,波長太長的話,探測性能就會受到制約。通常,激光雷達的波長是nm級,而毫米波雷達的波長則是mm級。

          鮑君威說,根據他們做的多次試驗,“可以確定的是用激光雷達,尤其是Innovusion圖像級的激光雷達Hi Def,靜態動態我們都能探測到障礙物在那,即使不能認出具體是什么東西,但也知道它在那,不會讓車撞上去。”

          張天雷認為,要從L2過渡到L4,激光雷達是必不可少的。“在L4的整體架構下,高精地圖、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決策等等模塊結合在一起,就會避免很多這些問題。”

          事實上,應該也早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盡管馬斯克曾經口口聲聲說不會用激光雷達,但在2016年5月份的那次致命事故后不久,特斯拉就被爆出正在“偷偷摸摸地”在自己的車上裝上Velodyne激光雷達搞測試呢。也有可能,用激光雷達測速,早在事故發生前就開始而已,只是當時沒被發現而已。

          還有一個不太引入注目的消息是,馬斯克于2014年參與了固態激光雷達公司Quanergy的天使輪融資。不要以為這只是“財務型投資”。據 Quanergy 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在一次論壇上透露,Elon Musk 本人經常會到訪 Quanergy 位于美國硅谷的總部,并和他們一起聊未來的發展。

          可以斷定,馬斯克就是在等機會,一旦固態激光雷達技術成熟并且價格也可承受,特斯拉應該就會采用。

          2.無法識別石墩

          至于石墩無法被識別出來,就不僅僅是因為它“靜止”了,而且,還因為數據庫里沒有這個模型。

          360車聯網安全實驗室主任劉健皓說:“首先要明確靜態障礙物是什么,毫米波雷達對不同的障礙物的感知能力是存在差異的。檢測汽車比較容易,但對石墩、錐桶這種形狀不規則的障礙物,即便檢測到了,由于算法的數據庫中沒有對應的模型,也無法顯示在HMI(人機交互界面)中。“

          劉健皓認為,做自動駕駛算法的多是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真正來自產業界的人很少。這些高校里的人雖然能做出很優秀的算法,但由于對具體的駕駛場景了解不夠,導致在實際環境下的“障礙物數據庫”還不夠豐富。

          對無法識別石墩、石柱子這種問題,劉健皓給出的對策是:完善模型數據庫,改進算法。

          實際上,數據庫里沒有石墩子的模型,這可能是“不了解中國國情”的車企才會遇到的問題。出事車輛Model S上用的處理器是Mobileye的EyeQ 3,但EyeQ3的模型訓練多主要針對歐美路況,所以對于中國的道路檢測準確度會下降也是正常。

          相比之下,地平線、小鵬汽車等公司都強調,自動駕駛的算法設計“特別針對中國的道路場景”。在中國的道路上,石墩是很常見的,我們可以預測,待地平線的芯片應用在量產車上時、待小鵬汽車批量上路時,石墩檢測將不再成為一個問題。

          3.自動剎車

          關于自動剎車,劉健皓和鄧志東都認為,系統并不會無緣無故地自動剎車,肯定是傳感器把它“看到”的什么東西誤讀為障礙物了。業界將這種現象稱為“誤檢”。所有的自動剎車,都是由“誤檢”引起的。

          為了對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安全系統進行研究,劉健皓的團隊曾經在2016年“黑進”其系統,干擾傳感器的工作。當時,他們遠程蔽掉一個超聲波傳感器,導致車上的其余11個超聲波傳感器也停止工作。

          結果,前面明明沒有車,但傳感器卻檢測到有一輛車,強制車輛停下,急剎車;或者,在倒車時,明明后面沒人,但傳感器檢測到后面有人,讓倒車無法進行。這就是發生了“誤判”。

          通過這項研究,360汽車安全團隊給特斯拉提交漏洞,證明了其傳感器不可靠,這就有了后來的Autopilot 2.0版——計算平臺從EyeQ 3改為PX 2,攝像頭也由1個前置攝像頭改成8個環視攝像頭。

          當然,即便是沒有黑客入侵,誤檢的問題也會經常出現——被探測物體的材質特殊、形狀不規則,或者是傳感器的“噪聲”等原因所致。

          特斯拉(中國)官網上在2016年9月發的一篇文章中說,任何凹型的金屬表面不僅僅會反光,更會將反射信號放大數倍,進而導致誤檢。“比如,一個丟棄在公路上的易拉罐,如果凹狀瓶底朝向車頭,就會被顯示成為一個大型的危險障礙物”。

          鄧志東舉例說,“比如,高速行駛的時候,在上下橋梁處偶爾會因路面出現的“噪聲”等造成誤檢,以為前方出現了“障礙物”,于是就開始自主剎車。這種錯誤,毫米波雷達相對會更經常出現。”

          與誤檢現象相對應的另一個問題是漏檢。將漏檢做到0,是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時所必須滿足的基本指標;但同時還要將誤檢做到0,就相當于障礙物檢測100%可靠,這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偶爾剎剎車,雖然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也不至于有災難性后果——因此,無人車就遵循“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策略,可以允許誤檢,但決不能漏檢。

          誤檢的危害性:1.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急剎車,影響乘坐體驗;2.自動駕駛汽車由于誤檢自動剎車,如果后面是人類駕駛的汽車,而且沒有及時剎住車,則前面的自動駕駛汽車便可能被追尾。

          如何降低誤檢率?

          特斯拉官網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做法是——擁有更為詳細的點云數據。為了獲取更詳細的點云數據,特斯拉采取了以下幾招:

          1.)在2016年9月將Autopilot的軟件系統升級到8.0版,對現有硬件進一步挖掘,讓雷達可以探測到的周邊物體(數量)達到以前的六倍,并且有能力在每一個物體上獲得更多細節信息。

          2.)整合每隔0.1秒獲取的雷達快照,匯編成為現實場景的"3D"影像。(通常)通過單一影像幀,很難知道物體是移動的,靜止的,或者只是反光造成的虛像;而通過比較包含車輛速度、預期軌跡信息的連續影像幀,則可以分辨前方物體是否是真實的,同時預估發生碰撞的概率。

          3.)通過機器學習功能標定出那些容易誤導傳感器(雷達)的場景,將其添加進“白名單”。

          鄧志東給出的兩條建議是:

          1.)建立數據庫 把容易出現誤檢的場景列舉出來形成白名單,以后直接“放行”。這條跟特斯拉目前的做法是一樣的。

          2.)多傳感器融合 誤檢的問題,采用單一傳感器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但采用噪聲水平更低的激光雷達和攝像頭進行多傳感器融合,誤檢率會降低。



        關鍵詞: 特斯拉 自動駕駛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铜陵市| 马尔康县| 仙居县| 夏津县| 肃宁县| 都江堰市| 镇安县| 阜城县| 泰州市| 西宁市| 板桥市| 固原市| 长乐市| 吉林市| 沧州市| 庄河市| 绥化市| 大庆市| 临安市| 尼勒克县| 黎城县| 乌鲁木齐县| 东乌| 兴义市| 余江县| 荃湾区| 汝南县| 三江| 新乡县| 湘西| 阿荣旗| 隆子县| 瑞昌市| 日土县| 南投市| 蚌埠市| 崇义县| 怀化市| 渑池县|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