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心率檢測的原理及不同方法的優劣
智能手表、手機、耳機都能檢測心率,目前心率識別的原理方法有幾種?各自的優勢和應用是什么?有哪些已經應用到可穿戴設備上,他們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相比怎么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10/367713.htm血氧法:
基本測量的原理:血氧的含量,飽和度的測量在手指測量是最多的,也可以在腳趾、耳朵,這是最常見的測量血氧的地方。
原理就是用紅光和紅外光發射,這兩個要非常將近,保證他們在手指基本上非常接近的位置,可以保證檢測的準確度。這本身對傳感器技術,LED也是挑戰。
紅光和紅外光是分開工作的,當紅光工作的時候,紅外光是關閉的,可以保證紅光和紅外光之間的工作非常干擾,剛才講距離要非常近,保證在同一個身體組織結構里面取得的信息。
當你有脈動的時候,走過毛細血管的時候把氧分子丟下了,回到這邊是還原的血紅蛋白。所以檢測的時候,紅光和紅外光都是一個光,一方面會受到組織結構的衰減,再有受到靜脈血的衰減,還有動脈的衰減,動脈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存量的,總是在里面的,由于心臟的博動,有一部分脈動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會增加。
因為有心跳的原因,就是脈動了,通過手指傳送的光強會不斷的變化。
這樣通過一定的算法既可以檢測到心率了,當然發光二極管噪聲的處理是很關鍵的。
光電式:
一束光打在皮膚上,測量反射/透射的光。因為血液對特定波長的光有吸收作用,每次心臟泵血時都會該波長都會被大量吸收,以此就可以確定心跳。缺點:耗電大,會因環境光干擾。
發綠光的就是LED啦,中間那個不發光的就是測量反射光的sensor。市面上幾乎所有運動手表都是這個原理。
這個是運動耳機。依照圖片來看應該也是光電式:L耳機那兩個空應該就是一收一發。因為耳朵上皮膚比較薄,所有對于光電式測量有一定的優勢。
測心電信號:
測量心肌收縮的電信號。和心電圖類似原理。缺點:電路復雜,占PCB空間大。sensor必須緊貼皮膚,放置位置相對固定。心率帶常用。
第三種振動式比較少見,最近才有產品出來。 因為每次心跳都會引起身體的震動,通過高精度的傳感器捕捉這種震動,再經過信號處理可以得到心跳。比如下面的darma 坐墊。
他們用的是自己開發的光纖傳感器來測量這樣小的震動。
我們通過光電式傳感器,檢測到下圖中的波形
脈沖傳感器的原始信號被放大,并使其在V / 2脈沖波,中點電壓附近。脈沖傳感器通道對光強度的相對變化。如果光入射在傳感器的數量保持不變,信號值將保持在(或接近)ADC范圍的中點。更多的光,信號則上升。較少的光,相反的。每個脈沖,從綠色的LED的光被反射回到傳感器的強度都會變化。
我們的目標是瞬間心臟的連續跳動,以及兩次跳動的時間間隔,稱為搏動間隔(IBI)。
心率計算是根據:相鄰兩個脈沖波的上升段的中間值之差,來進行計算IBI的。然后就可以計算BPM的數值了。(BPM是Beat Per Minute的簡稱,中文名為拍子數,釋義為每分鐘節拍數的單位。)
假設心電圖機的采樣率為1000,也即是每秒鐘要采樣1000個數據,那么怎樣依靠這些采樣的數據計算出心律呢?用計算機來計算心律可以發揮計算機計算能力強大的特點,就不用象人工掐脈數心律一樣,要等到一分鐘才能得到結果,用計算機來計算心律我們只要有4秒鐘的心電數據就可以了,即4000個數據就可以計算出心律了,瞬時性非常好。
假設我們要求的心率是x,那么心率計算的數學公式如下(R波指的是大小為4000的緩沖區里面,心跳波動的各個波峰):
x / (60*1000) = (R波個數 - 1) / (最后一個R波位置 - 第一個R波位置)
求出x
x = (60*1000) * (R波個數 - 1) / (最后一個R波位置 - 第一個R波位置)
這個數學公式中 (最后一個R波位置-第一個R波位置) 得到的是最后一個R波和第一個R波之間隔了多少個數據,采樣率1000的話,這個值其實就是隔了多少個毫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