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各州爭取鴻海設廠 應先意識到制造業轉型的事實
鴻海擬在美國投資設廠的計劃引起高度關注,幾個被點名的州更使出渾身解數,希望爭取到鴻海落腳。不過奉最低總成本為圭臬的鴻海是否能重振低迷的美國中西部制造業,帶動當地經濟與就業機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7/361650.htm據JournalSentinel報導,鴻海考慮在威斯康辛州投資數十億美元打造智能工廠,用來生產電視面板,雖然外界預期這項投資將為當地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但鴻海想必會導入機器人大軍壓低成本并實施高度自動化。
假如威斯康辛州成功出線,并承諾提供政府補助及稅賦減免,這項投資案的范圍、規模及復雜程度都將成為史無前例的一次,也令人不禁質疑,這個仰賴19世紀工業基礎的州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鴻海帝國帶來的震撼,提供足夠的數位年代系統工程師人才,以及接受薪水可能下降的后果?
無論有沒有鴻海,美國國會研究服務(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的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將面臨新的動蕩,就算制造業產出大增,也只能溫和增加就業機會,而且對低學歷勞工的需求不太可能增加。
未來普通的制造業工作機會將更少,薪水也會減少,釋出的職位比較可能是高度自動化的亞馬遜(Amazon)倉儲的時薪工作,而不是美國汽車廠內的傳統勞工工作。不過中產階級的薪水可望提升。
報告指出,2000~2016年間,擁有4年大專學歷及以上的制造業勞工增加了35%,生產線工作則持續減少,組裝線工人只占制造業工作的7%。其中每5任中便有1人來自短期人力派遣,薪水較工廠正式員工低21%。
1970是美國制造業的黃金年代,由于薪水不錯,即使高中畢業生也能躋身中產階級,當時從事制造業工作的美國人約2,000萬,目前則只剩下1,230萬人。報告發現,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在2014年復甦,但威斯康辛與其他27個州則在2016年下滑,更令人憂心的是全國制造業的平均產出停滯不前,而威斯康辛州制造的產品價值則在2015及2016年出現滑落。
不過鴻海投入數十億美元打造的智能工廠可能有助推動威斯康辛進入新的世代,倡議團體SmartManufacturingInitiative的共同創辦人JohnBernaden表示,工廠智能化程度愈高,產生的光暈也愈大,就算鴻海打造的是零員工的全自動化工廠,也會比傳統勞力密集工廠創造更多倍的工作機會。
夏普(Sharp)及鴻海高層會晤川普(DonaldTrump)后,NikkeiAsianReview報導指出,在美國生產液晶面板可以保護工廠不受川普提高進口關稅的威脅。不過目前美國能支援LCD面板生產的工業基地很少,鴻海可能需要說服一些亞洲供應商移往美國,才能維持面板廠的利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