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聯網“七年之癢”
四維圖新近日披露擬斥資38.75億元收購汽車芯片企業杰發科技100%股權。這家以車載地圖起家的上市公司,正在從軟件基礎向硬件業務延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0342.htm“軟硬一體化”,這是車聯網上下游企業的新趨勢。
“過去我們已經看到像蘋果這樣典型的軟硬一體化的公司,芯片可能沒有同類芯片強大,但是整合一塊兒性能會強大得多。”6月7日,在CESAsia的一財科技·奇點舞臺上,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景慕寒在與四維圖新CTO戴東海、安永科技媒體與電信行業主管合伙人羅奕智共話中國車聯網未來之時表示。
“大數據跟芯片融合就是軟件,通用性芯片滿足一般的服務,定制化芯片完全針對場景運算。而這里的性能、功耗和性價比等,可以達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異。大數據計算對芯片的計算力要求非常高。”景慕寒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道。
2010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車聯網”概念首次被官方提及,至今已有七年時間。七年間,政策的加持推動了行業進步。2014年,十部委聯合發文《關于征求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2015年12月,工信部出臺《車聯網發展創新行動計劃(2015-2020)》,推動車聯網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組織開展試點。2016年,工信部發布《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為車聯網提供指導性意見。
車聯網的技術路線上,“軟硬結合”是無法回避的趨勢。羅奕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硬件是基礎,傳感器、雷達等都為自動駕駛提供很好的識別環境的能力;軟件是施能者,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圖像識別以及多維度的感知來進行配合。兩者缺一不可。
埃森哲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車聯網市場的規模就有望在2025年達到2162億美元,并且在2025年所有新車都將具備聯網功能。
四維圖新這樣的企業從科技端加入車輛智能化進程,豐田、通用等整車廠商也不甘落后。2020年左右,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每個汽車制造廠都有對智能化的時間規劃。福特公司對外表示將在2021年量產自動駕駛汽車;上汽通用發布的“車聯網2025戰略”中將整個智能互聯的發展戰略分為了三步,第三步即從2021年~2025年;豐田在2015年成立自動駕駛研究中心之后,就計劃在2020年推出自動駕駛汽車;在今年的CES展上,奧迪進一步加深了和英偉達的合作,雙方宣布將在2020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而奔馳也宣布將在2020年推出可上路的全自動駕駛汽車。
在這場跨產業鏈的混戰之中,何方會最終占據有利地形?有調查報告顯示,超過30%受訪者覺得汽車制造商會在車聯網發展過程中占比較好的位置,其次有20%受訪者覺得通信運營商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利。
羅奕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端市場的占比擁有很大的優勢。“中國智能汽車市場發展到今天,新供給公司很難進入這個市場,也需要與汽車制造商強強聯合才可以把方案落地。汽車制造商和新科技公司,兩者都在這個產業鏈上端,彌補短板。”
競爭已不再局限于一家公司對抗一家公司,而是一場聯盟之間的競爭。任何一家單獨的企業沒有能力去玩轉整個車聯網。
景慕寒表示,當產業鏈環節非常長,各自又非常重要的時候,沒有人或者企業可以將產業鏈完全統一,只能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就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如果傳統汽車制造商及時作出自我的變革與顛覆,不斷提升與改進,發展會非常好;而對于新科技公司而言,不斷下沉積累更多造車優勢,未來也會成為垂直的獨立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