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增長率從30%下滑到0.4% 華為也發現賺錢越來越難
華為消費者業務在2016年的增長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這家公司在2017年面對的挑戰將會更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4/346106.htm華為在2016年停住了高速盈利的步伐。
3月31日上午,華為發布了2016年年報,報告顯示,華為在年內于全球范圍的銷售收入為5216億元,約合751億美元,同比增長32%;然而凈利潤則為371億元,相比于去年的369億元來說,僅增長了0.4%。與此同時,華為在2016年的利潤率僅為9.1%,同樣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
在2016年初的市場大會頒獎典禮中,華為宣布,2016年銷售收入目標為818億美元,較之2015年將增長36%左右。但從目前來看,華為在2016年的銷售收入和這個目標差之甚遠。
在研發上,華為在2016年為這個領域投入了764億元,同比增長了28%。
三大業務板塊中,運營商業務依舊是為華為整體收入貢獻最多的領域。2016年,華為在這一塊業務中的銷售收入達到了29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6%;消費者業務方面,華為在2016年全年,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臺,同比增長29%,銷售收入達到17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6%;至于企業業務,華為的銷售收入為4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3%。
這是華為在近五年來利潤增長率的最低點。從2012年開始,華為的利潤增長率一直穩定在30%以上,不過在2016年,華為在利潤增長上遭遇到了滑鐵盧。
華為于2016年利潤增長的放緩在早前發布的半年報中其實已經可以初見端倪。官方數據顯示,華為2016年上半年的營業利潤率為12%,低于去年同期的18%。
利潤的下滑迫使華為不得不在近期不斷對內部進行調整,其中外界最為關注的就是早些時候傳出的“清理34歲以上職員”的說法。盡管華為方面一再強調這是正常的人員優化行為,但華為集團輪值CEO徐直軍在新年致辭中提出的“華為要繼續堅持以有效增長、利潤、現金流、提高人均效益為起點的考核”,也似乎說明了這次人員調整與集團業績不無關系。
消費者業務是華為三大業務中與2015年相比增長率出現比較明顯下滑的一個板塊。2015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達到了1291億元,同比增長72.9%;而2016年,同比增長的比例則變成了43.6%。
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在此前就曾經表達過對于這一狀況的關注。他說,任正非確實在內部表達過對消費者業務“盈利能力不足,利潤增長太慢”的不滿。然而他也表示,產品銷售的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為渠道商打工的了”。
除了渠道商的分利之外,研發投入也成為影響消費者業務利潤增長的一個重點。在今年的CES展會上,余承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提到,華為在2016年的總研發投入中,有30億美元都是用于終端研發。加上元器件費用的增加,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速的放緩并不難理解。
今年1月,余承東在華為消費者業務部門的年會中透露,消費者業務部2017年的營收目標為330億美元,約合2280億元人民幣。但想要實現這個目標,華為還需要加把勁。
目前,在國內的手機市場上,vivo、OPPO等廠家已經逐漸與華為齊頭并進,小米等品牌也希望卷土重來,競爭日趨激烈。
為了改變這個狀況,華為內部也正在悄悄做出調整。日前,它們與美國運營商AT&T洽談合作的消息已經開始傳開,2017年,美國市場也許將成為華為手機的一個重要開拓戰場,它們將在美國與蘋果、三星等高端品牌展開較量。對此,Strategy Analytics的手機行業分析師隋倩曾經對界面新聞分析過,對于華為而言,進軍美國市場是保證其提高產品售價和盈利空間的關鍵布局。
當然,除了依靠傳統的運營商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帶動增長外,華為也在近日提升了對于企業業務的重視程度,并希望將其構建為帶動業績增長的新一極。
3月9日,徐直軍就在長沙宣布,華為將“強力投資推出開放的公有云平臺”;而據《財經》報道,華為更是計劃三年內成為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一玩家。隨后,華為成立了公有云事業部Cloud BU,并計劃在2017年增加投入2000人。盡管目前阿里仍在公有云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但華為云的強勢進入也勢必會帶來激烈的競爭。有業內人士就評價稱,在另外兩項業務發展相對緩慢的情況下,企業業務將成為未來幾年內華為內部的重點所在。
經歷了2016年的利潤增長停滯之后,華為在2017年面對的挑戰將會更多。如何平衡好各個業務之間的發展關系,將會是這家巨頭將來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