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lphaGO到AI手機 人工智能奇點還有多遠?
兩年前比爾·蓋茨在一次活動中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微軟沒有取得今天的成功,你會做什么?”蓋茨的回答是:“我可能會從事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工作”。1975年,當蓋茨著手創辦微軟時,曾擔心自己會錯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機遇。要知道那個時期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對人工智能的熱情并不亞于40年后的今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5883.htm然而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卻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陷入沉寂,直到1997年大型計算機“深藍”打敗人類冠軍棋手,人工智能突然再次闖進公眾視野但很快又銷聲匿跡。這個狀況直到近幾年才再次被打破,AI技術的大幅進步讓公眾措手不及。首次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人尤金、完勝人類棋手的AlphaGO、無人駕駛汽車特斯拉、深度植入人工智能的智慧手機榮耀Magic......一系列人工智能產品的涌現都指向了那個看似遙遠的問題:“奇點還會遠嗎?”

40年沉浮,人工智能終迎拐點
蓋茨成立微軟時所處的那個時期被視為AI的黃金時代,圍繞人工智能的大量試探性工作相繼展開,許多新的方法和理論得以應用,如通過圖像的輪廓、陰影、顏色等基本信息來完成初級的圖像識別。同時大筆來自政府和商業機構的經費被用于AI技術的研發中,但好景不長,由于種種問題導致技術進展緩慢,隨后相關經費停撥,AI陷入第一次低谷。
隨后的80年代,基于AI技術的“專家系統”的商業價值得到認可,通用汽車、波音等公司開始將AI技術引入商用市場,同時許多科研人員開始進入私人企業進行AI相關的工作,情形差不多與現在許多科學家進入谷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一樣。但80年代末由于市場對AI系統的需求減少,AI技術發展再次陷入寒冬。盡管如此,AI的實用價值逐步開始顯現并得到認可。90年代出現一個標志性事件,IBM制造的電腦“深藍”首次打敗了國際象棋冠軍。2000年開始,基于AI技術的機器人寵物等產品開始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全球各大高科技實驗室不約而同地瞄向AI領域。
我認為商業化是AI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管在過去的40年里還是AI高度火熱的當下。近些年像谷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以及華為這樣生產終端設備的科技公司,都開始將AI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發方向,盡管有各自的商業目的,但AI技術在商業化的過程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有人說,如果蓋茨在40年前就開始研發AI現在會怎么樣?答案不得而知。但對AI產業來說,任何時代都沒有今天這個時代更適合AI技術發展。
歷經40年沉浮之后,AI技術終于迎來了發展拐點。而這一拐點的標志之一就是AI技術的加速產品化。
加速產品化是AI發展的必經階段
幾天前,在人工智能領域舉足輕重的吳恩達博士宣布從百度離職,在公開信中他說:“中美是兩大人工智能強國,美國擅長創造新的技術和理念,而中國擅于將人工智能技術用于開發出好的產品”。的確,以谷歌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往往用AI技術本身讓世界驚訝,但也引來“炫技”質疑,而中國企業更側重AI技術的實際應用,又顯得有些“實用主義”。
在我看來,技術與商業并不沖突,加速產品化是AI發展的必經階段和必然趨勢。無人駕駛汽車特斯拉就是AI技術與商業近乎完美的結合,盡管其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對AI的發展充滿憂慮。無人駕駛應用了視覺、聽覺識別技術,基于深度學習的計算機系統將人類雙手解放出來,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眾多科技公司以及知名車企都將無人駕駛汽車作為研發方向,在實現商業目的的同時也推進了AI技術的落地。
當我們還在為谷歌的AlphaGO和Master打敗人類棋手而驚訝不已時,谷歌也早已將AI技術全面應用于旗下業務,如語音搜索業務,越來越多的谷歌用戶開始通過語音搜索內容而不是文字。此外,在郵箱業務、無人駕駛汽車等項目中,AI技術都有所應用。所以“炫技”并不是谷歌的真正目的。
而此時的中國企業在干什么?正如吳恩達博士所說,在將人工智能技術用于開發好的產品上,中國企業更為擅長。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機廠商也開始投身人工智能浪潮,將AI的深度學習能力植入到手機系統中,作為人人都會隨身攜帶的智能設備,AI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必然將深刻改變人機交互方式,并協助人類完成信息的獲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成為人們可信賴的生活伴侶。
2016年底,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發布一款名為榮耀Magic的智能手機,其Magic Live系統就充分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它并非聚焦于單一功能,而是基于人工智能為用戶更好地處理日常問題的理念設計而成,包括生物識別、情境感知、行為識別等技術在內的AI能力在系統中得到全面應用。用戶眼睛看向屏幕的一瞬間,屏幕會自動點亮,放下手機后,屏幕自動熄滅。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用戶可對自己之外的其他使用者進行信息隱藏設置,保護個人隱私。當用戶在開車時,Magic Live系統會自動識別駕駛狀態,切換為Magic Auto駕駛模式......
谷歌CEO Sundar Pichai說過一句話:“長遠來看設備將消失,計算將從移動優先進化到人工智能優先”。榮耀Magic保持了移動設備的形態,但其系統卻已經進化為人工智能優先。在我看來,榮耀Magic的出現,其意義不止于推動智能手機產品的迭代,更重要的是基于手機市場龐大的用戶規模,雄厚的資金基礎和人才儲備,AI技術有望隨著手機產品的快速迭代實現加速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量”的增長,也是“質”的飛躍。
質變疊加量變,奇點還會遠嗎?
如果把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看做兩條線,毫無疑問這兩條線在不斷并攏的過程中正在逐漸接近那個交叉點。按照未來學家庫茲韋爾的奇點理論,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總有一天會接近甚至超越人類,那個臨界點就是所謂奇點。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奇點的到來既充滿期待又充滿擔憂。
在我看來,我們的注意力過于集中在具備強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這類“新物種”上,這讓AI沾染了太多科幻色彩。與其用造物主思維將創造一個“新物種”作為宏大目標,不如借助AI技術實現舊物種的進化,讓舊物種在快速的進化中變為新物種。AI技術從加速產品化階段到進入大規模的應用階段還缺少一個突破口,我認為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設備就是一個絕佳的突破口。
首先,智能手機作為人們隨身攜帶的智能設備,使用手機的過程伴隨著人與機器的頻繁交互,而AI的深度學習能力恰恰需要在人機交互中提升。其次,智能手機的保有量巨大,這為AI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先天條件。再次,手機行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和技術人員儲備,高度成熟和商業化的市場為AI技術研發提供了基礎保障。基于此,我認為現階段將AI技術全面應用于智能手機產品,將會產生質變和量變的疊加效應,加速靠近“奇點”。
AlphaGO戰勝人類冠軍棋手、特斯拉實現無人駕駛、首部AI手機榮耀Magic的發布,一系列標志性的事件推動著AI技術的質變和量變,讓人工智能逐漸接近那個“奇點”。當AI技術全面應用于手機等大眾消費品時,人們會驚訝地發現真正推動奇點到來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普羅大眾的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