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產線已部署4萬機器人 大規模失業時代將到來?
富士康不會離開大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1/342402.htm去年,波士頓咨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受人力成本、匯率和能源成本等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已經只比美國低5%。而剛剛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特朗普則聲稱,要讓制造業重回美國,“中國搶走了我們的工作,搶走了金錢……我們要把工作拿回來”。
從“別讓華為跑了”到“曹德旺跑了”,這些調侃式傳聞其實更多揭示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個現實——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國的制造業對成本的波動越來越敏感。而曹德旺的一番言論,將這些現實一件件擺在了大家的眼前。
關于中美制造業的對比并非新話題。2014年,浙江省慈溪市江南化纖有限公司(下稱“江南化纖”)的一份關于中美制造業成本對比的數據,得出了與曹德旺類似的結論,并廣泛流傳。2014年,江南化纖公司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投資辦廠,成為首家在美國建立再生聚酯短纖維制造工廠的中國企業,一期計劃投資2500萬美元,二期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
今年10月,福耀在美國投資6億美元的代頓工廠舉辦了竣工儀式,曹德旺當時說未來福耀在美國的整體投資將達到10億美元,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是中國制造業對美最大投資之一。
“曹德旺跑了”——這是外界對福耀在美國投資設廠、曹德旺對比中、美制造業成本言論公開后的反應。這延續了此前外界對“李嘉誠跑了”的邏輯——近年來“首富”李嘉誠在中國大量拋售資產,并在英國進行投資。
走人力密集型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在新形勢下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據外媒報道,富士康“換人”計劃定調,迄今已經部署4萬臺自研的“Foxbot”工業機器人,按計劃,2020年前,自動化率達到30%。
加之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的發表的“iPhone回美國生產”言論和印度媒體報道的富士康在當地的投產計劃,外界不禁擔憂起“富士康逃離大陸”。
對此,媒體報道稱,在30日富士康、夏普在廣州的610億10.5 代8K顯示器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上,郭臺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富士康也在轉型升級,富士康不會走,富士康留在這里……至于未來會不會到美國設廠我不知道,因為現在美國新的政府還沒有上臺,所有的政策還沒有出爐。”
“大項目”正式落地廣州,郭臺銘透露下一個在廣州的簽約項目會和手機相關。就在一天前的29日,郭臺銘加大了對SDP公司的持股,夏普將SDP的436萬持股以171.7億日元(約48億新臺幣)轉讓給SIO 國際控股 (SIO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而SIO由郭臺銘個人名義投資。郭臺銘也表示,他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富士康未來將以珠三角為根據地,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龍頭。
今年3月有報道稱,富士康在某工廠通過自動化換掉了6萬工人。而他們去年統計口徑下的雇員總數是120萬,其中中國工人100萬。就像前不久福耀玻璃曹德旺所說的,他去美國建廠,補貼后土地不要錢,電價、天然氣費是國內的一半不到,稅費又很低,雖然人力是中國兩倍,但綜合成本更佳,何樂而不為。
大規模失業時代將到來?
國慶期間,外媒DigiTimes報道稱,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佳鵬向“CNA通訊社”透露,已有超過4萬臺機器人全面參與到公司的生產流程中。很快,“富士康昆山工廠將裁員6萬人”的傳聞四起。
此前,大陸的人力成本一直低于機器人,因此富士康在大陸一直維持著近百萬人的用工規模。不過,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年輕人逐漸厭惡枯燥的生產線工作等因素正在改變這一狀況,促使許多公司在生產自動化方面投入巨資。
據媒體報道,2011年,富士康CEO郭臺銘宣布“百萬機器人計劃”,計劃投入100萬臺機器人到生產線上,此前富士康自主研發的“Foxbot”機器人開始在山西晉城批量制造,正式成為富士康的一員。
昆山富士康工廠的員工數量確實從以前最高的11萬人縮減到目前的不足5萬人,但縮減了6萬人也不是一時的,而是這些年自然減員形成的。有機器人替代也是逐步替代,昆山員工縮減大部分是因為現在的產能轉移向中西部地區,昆山方面訂單在逐步減少。
業內人士預測,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人數將從2015年時的8.063億下滑至7.582億。然而,削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及投資機器人持續縮短的投資回收期,似乎才是關鍵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廠需要三個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廠每年需花費21.6萬元成本,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每年的成本約5萬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人力成本的2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