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ICT產業十大影響力人物
2016年,通信、終端、互聯網等科技領域走向深度融合,企業間競合已是常態。回顧過去的一年,有些通信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一舉一動都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他們或為ICT行業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或者在這個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異軍突起吸引無數眼球,還有一些則是在風雨變幻的游戲中脫穎而出,成功走向前臺,一些領導人的觀點和決策起到關鍵作用,個人也釋放出極為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在2016年大盤點專題中,我們依據產業影響力,評選出十位ICT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2134.htmTop1 任正非:教父級企業家

當他提出要做世界頂級公司時,別人說他異想天開。但他卻用“力出一孔”的堅持,引領著華為“攻城略地”;他用商業的理想主義,挑戰著國際巨頭們的游戲規則;他為中國的企業界塑造了“創新”的形象,被人們冠以“硬漢”、“華為教父”,他就是從艱難困苦中走出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任正非。
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為一路高歌猛進,年產值直線上升,創造著各種各樣令人瞠目結舌的神話,也逐漸把華為推向了國際通信界,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商。
華為的業績離不開其掌舵人任正非不凡的戰略眼光。不難發現,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任正非的戰略思想已悄然改變。“我們為什么要去推翻人家呢?這是網上的胡說八道。我們能稱霸這個世界嗎?稱霸世界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成吉思汗,一個是希特勒,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我們不要樹敵過多,我們要多交朋友。”任正非說,“華為過去是一個封閉的人才金字塔結構,我們已炸開金字塔尖,開放地吸取宇宙能量。”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三十年大限快到了。任正非說:“如果我們拋棄這代人,重新找一代人,這是斷層,歷史證明不可能成功,那么只有把有經驗的人改造成新新人。我們通過變化,賦予新能量,承前啟后,傳幫帶,使新的東西成長起來。”另外,時代的改變、互聯網的滲透,讓華為制定了組織結構變革的目標——從以管理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轉變。
年過70的任正非正經歷一場深遠而宏大的思想蛻變;也同樣意味著,“大象”華為在互聯網時代將跳出不同的華爾茲舞步。
Top2 王曉初:臨危受命者

去年,王曉初開始執掌聯通集團時,面對的是聯通不斷下滑的業績與復雜的內部管理局面,可謂“臨危受命”。
時至2016年底,王曉初已上任一年有余,在他的帶領下,聯通這一年不僅在4G+上呈現出飛躍式發展,更在物聯網、大數據、網絡轉型上加足馬力,同時,因更多的跨界合作被屢屢推到“混改”浪頭。
這一年,聯通將自己的角色更多定位在了“平臺”上,通過在多個領域搭建聚合開放平臺,推進產業合作,實現了平臺能力的提升。
這一年,聯通跨界合作步伐加快,與互聯網巨頭百度、阿里、騰訊均已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這一年,聯通在大視頻上動作不斷。通過“WO+視頻”的自有品牌,聯通已將手機視頻作為互聯網熱點聚焦產品,從流量、會員、內容、版權、平臺等多個維度推進了“大視頻帶動大流量”的策略。
從聯通逐漸清晰的戰略布局上,可以看出,王曉初將打造出不一樣的聯通!
新的一年,對王曉初來講,如何帶領聯通走出一條成功的“混改”之路,或許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Top3 劉愛力:鐵塔模式奠基人

身為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劉愛力,在摸索中推動“鐵塔模式”前進,他主張公司上市,并公開表示爭取2017年實現這一目標。通過上市一方面能夠降低負債、提升運營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監管透明度,并引入新的管理機制。
作為國企改革樣本,鐵塔公司的出現扭轉了我國移動通信市場的格局。“鐵塔模式”將通信設施從電信運營商中剝離,使得三大運營商前端競爭、后端合作,由單純的競爭變成了更加理性的競合關系;鐵塔公司的出現也讓我國在4G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毫無疑問,“鐵塔模式”的順利推進將對未來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鐵塔共享率的提升,改革“紅利”將不斷增大。
Top4 楊杰:電信新時代掌舵人

2016年,隨著智能服務時代的來臨,中國電信在新一代領導人楊杰的帶領下提出進一步推進企業轉型升級(轉型3.0),從而為中國電信的發展打開了另一個新局面:中國電信實現了3個“第一”,成為了全球最大的FDD運營商、全球最大的光網運營商以及全球最大的CDMA+FDD終端市場。
截止到今年11月底,中國電信已擁有5.5億用戶,其中包括1.43億寬帶接入用戶、2.12億移動用戶、1.07億4G用戶以及6000萬天翼高清用戶,中國電信終端銷量突破1.1億部。同時,中國電信提出2017年目標:4G基站總數將達到115萬個,建成基于800MHz頻率的全球首張低頻4G網絡,與現有網絡實現高低頻協同覆蓋。此外,中國電信也在積極推進網絡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引領數字生態,做領先的綜合智能信息服務運營商,助力網絡強國,服務社會民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