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如何壟斷整個醫療市場?
編者按: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逐漸受到全球更多高度關注,美國已經把手術治療機器、假肢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心理康復輔助機器人、個人護理機器人、智能健康監控系統定為未來發展的六大研究方向。
(3)創傷更小,使微創手術指征擴大,減少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失血量,減少術中的組織創傷和炎性反應導致的術后粘連,增加美容效果,更快投入工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1342.htm(4)術中對機體損傷大大減小。
從術者角度:增加視野角度,減少手部顫動,機器人“內腕”較腹腔鏡更為靈活,
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圍操作,能夠在有限狹窄空間工作;使術者在輕松工作環境工作,減少疲勞更集中精力;減少參加手術人員,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缺點
機器人做外科手術的成本比較高,每臺醫用機器人的最高成本200多萬美元。
全世界僅有少數醫院可實施機器人手術,因此使機器人手術的成本不能大幅度降低。
因此,手術費用明顯比常規手術要高。
目前在中國批準上市的只有美國生產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等也在加緊研制。
發展前景
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及現狀
目前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由于裝機數量的局限,手術滲透率還很低,截至2015年12月,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幾十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去年共完成手術11445例,歷年總計完成手術22917例。
國內醫療機器人市場蘊含巨大潛力。
2010-2014年來全國醫療機構床位量以及住院人數年復增長率分別達到7.5%和9.6%,同時我國已步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口數量年復增長率達到3.54%。
此外我國因中風、外傷等導致喪失勞動力人口也在節節攀升。
這些人群對微創、高效、優質的臨床服務需求增加,巨大的市場需求將推動醫療機器人市場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