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杳:手機是大陸集成電路發展的火車頭!
11月23日CEVA2016技術研討會在深圳成功舉辦,本屆研討會以“面向智能互聯世界的信號處理IP”為主題。在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之后,讓智能互聯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無論是互聯網時代還是移動互聯時代又或者是未來的智能互聯時代,每個時代所引爆的終端設備各有不同,但它們背后都會帶動起同一個行業的發展,這個行業與設備之間的關系妙不可言,它就是——集成電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1/340757.htm在本屆研討會上,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就與大家分享了中國手機與集成電路產業的關系以及未來趨勢。
臺灣集成電路的發展依賴于電腦行業的崛起,當前,大陸集成電路的崛起則是依賴于手機在大陸市場的爆發。關于中國手機與集成電路的關系,王艷輝表示:“如果手機是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火車頭,那么IC設計是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領頭羊。”
對于中國手機市場未來的格局,王艷輝預測,在技術、產業、渠道沒有大的變革的情況下,未來一兩年,大陸手機品牌的大格局不會發生變化,依然是以華為、OPPO、vivo、小米這幾家公司為主導。隨著中國手機品牌全部邁向海外的時候,海外手機市場將會進入一輪新的洗牌。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集成電路企業已經與6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與全球領先企業的差距卻并未縮小。政府愿意扶持IC產業,資本也愿意投向IC產業,因此這一兩年來,IC企業表現出兩個潮流,一是并購潮,二是上市潮。王艷輝指出,雖然并購和上市給IC企業帶來了很多的發展契機,但是人才和管理將是制約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根本。中國半導體企業能看到希望,但是路還很長!
以下是演講全文:
大家好!熟悉海外IC的發展歷史的人也都知道,臺灣IC的發展依賴于電腦行業的崛起,是因為臺灣抓住了PC的行業機會,帶動了IC設計、封測、晶圓廠的爆發。當前,大陸走的則是另外一條路線。真正導致大陸IC行業的崛起的主要因素,是依賴于手機在大陸市場的爆發。因此手機和集成電路在大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行業,應該說手機是大陸IC發展的火車頭,那么IC設計是整個IC產業的領頭羊。所以今天主要分析中國手機與IC的發展狀況,希望從中國手機發展的現狀和未來分析出來大陸IC的整體趨勢。
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黃金十年,海外市場將面臨大洗牌
今年年初在新浪微博推廣會上,我就預測過今年OPPO很有可能超過華為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第一名。因為,那時候我看到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中國線下市場的爆在渠道上,OPPO、vivo的布局遠超過華為、小米等其他公司。實際上,第三季度中國市場上不僅OPPO,vivo 也超過了華為,這兩家企業成為中國市場的第一和第二。客觀來說,OPPO、vivo的崛起并不是偶然。
簡單說一下中國手機的發展歷史,大概在2002——2004年的功能機時代,大陸手機曾經有一波浪潮起來,包括TCL、波導、夏新等一批廠商崛起。后來因為山寨手機的興起,逼得大部分品牌公司轉型。除了TCL手機尚在,但在市場主要在海外。到了2011年的時候,隨著運營商主導地位的確立,中華酷聯品牌的的時代來臨,再到2013年電商的爆發,小米、榮耀異軍突起,直到今天變成了OPPO、vivo、華為、小米這四家公司主導的中國市場。
中國手機品牌走向海外不是從今天開始,實際上是從去年中國品牌就已經開始走向海外。而中國手機走向海外,要追溯到十年之前,甚至更早。那時候主要是山寨手機出口到海外,為國外做代工,或者自己做品牌。目前,在全球市場做的比較好的品牌包括華為、中興、TCL、聯想、傳音這五家公司。中興、TCL、聯想、傳音這四家公司都是以海外市場為主。
明年情況將發生改變,海外市場將會進行一輪大的洗牌。從去年開始,包括華為、OPPO、vivo、金立等都在積極擴展海外市場,這些公司相比中興、聯想、TCL等公司更善于運作品牌,這幾家公司在海外基本是以運營商和線下為主的。
以印度市場為例,現在大陸的品牌全部都殺向了印度,包括聯想、小米、金立、OPPO、vivo、華為,以及在有著“非洲之王”稱號的傳音也在今年四月進入了印度市場。從印度市場來看,之前做的很不錯的當地品牌Miromax、lava等品牌,從去年開始市場份額已經開始下滑。可以預見到的是,明年大陸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還將持續攀升,像OPPO、vivo在印度已經完全復制了在中國的發展路線。
可以說未來是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黃金十年,現在才剛剛起步。從中國到南美洲到非洲到南亞,中國手機品牌基本上隨著國家所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戰略正走向全世界。而且現在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打法已經發生變化,都是高舉高打,一開始就奔著品牌化走。一個朋友講了一個故事,OPPO去墨西哥找到當地最大的運營代理商尋求合作。該代理商對 OPPO說,一個月內,從機場到我們公司,先樹立起90個廣告牌再談合作。結果,一個月過后,不僅是機場到代理公司,而是整個墨西哥城到處是可見OPPO的廣告。這個例子想表達的是,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決心是非常大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這與之前山寨手機走向海外,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OPPO、vivo才是中國制造1.0時代的最佳范本
下面來分析一下前幾名的手機公司。華為是一家以技術見長的公司,也已經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憑借技術取勝、專利優勢、海思支持華為今天已經相當成功,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品牌運作經驗尚不足。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消費者認為華為手機偏商務,并不是華為想做商務范兒。
我一直說OPPO、vivo是中國制造1.0的典范,這兩家是最會做品牌的公司,他們的品牌理念與消費者的感受相同。OPPO、vivo可以把中國成功的經驗復制到全世界。
在技術、產業、渠道沒有大的變革的情況下,未來一兩年,大陸手機品牌的大格局不會發生變化,依然是以華為、OPPO、vivo、小米這幾家公司為主導。隨著中國手機品牌全部邁向海外的時候,海外手機市場將會進入一輪新的洗牌。
像小米、聯想、中興、樂視這幾家未來走勢相對會比較困難。小米在國內市場還好,在電商領域還是有很強的優勢。有人會問,為什么今年海外市場小米、聯想會領先?因為他們采用的是電商路線,而不是線下渠道。線上的優勢是量起來的很快,局限性在于一旦達到一個峰值之后,擴張會比較困難。
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火車頭是電子制造,半導體則由IC設計驅動
談完了手機,下面該來說一說集成電路了。2010年左右,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國芯片領域的F4:展訊、銳迪科、格科微、艾為》,這4家企業全都是跟手機相關。當時的四家公司規模都較小的。當年展訊一年營收只有3、4億美元,艾為也只有3000萬美金營收。其實中國大多數芯片公司還是受益于中國手機的爆發。
隨著中國手機的快速發展。中國芯片公司也在進入新一輪洗牌或者爆發,新一代的F4已經發生了質變,他們是展銳、匯頂、兆易和君正(這個君正是收購豪威之后的君正,目前這個收購還在進行中)。這四家公司與當年的四家公司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比如展銳年銷售額超過22億美元,匯頂一年的利潤就超過1億美元,兆易一年營收也在10億人民幣以上,而且目前兆易正在合肥聯合建立新的晶圓廠。君正收購豪威之后,凈利潤也將在1億美元以上。
中國在IC設計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一起來看下今年全球IC領域前20強企業,沒列在上面的海思排在第22位。到明年,高通收購NXP之后,會因為企業數量越來越少的造成的大陸企業位次上升。隨著龍頭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實際差距則會更大。客觀來說,大陸企業過去一兩年通過收購,的確看到了進步,但是從與全球領先企業的差距卻呈現出擴大的趨勢,而不是在逐漸逼近。
過去一兩年,大陸IC業有兩次風潮,第一次是并購潮。過去一年,大陸收購海外資產風起云涌,同時還設立了很多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有人統計過,大陸在IC領域的投資基金加起來總額有幾千億。這說明中國政府開始支持中國的IC產業,第二個說明中國的資本開始看到了這股風潮。愿意投資IC的地方政府也越來越多,扶持IC企業發展,對行業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某些政府來說,未來投資是否能收回存在巨大風險。
另外一個風潮是上市潮。兆易上市首日漲幅44%,獲得17個漲停板,匯頂的市值則一度超過聯發科。君正收購豪威,中星微借殼綜藝股份,潛在的上市公司還有很多,如瑞芯微、瀾起、硅谷數模、集創北方。隨著越來越多的IC企業上市,大陸IC行業也會造就更多的億萬富豪。類比互聯網企業,只有一批企業上市造就一批億萬富豪之后,才會形成一批的不差錢的高管離職重新創業。有了成功的經驗,重新創業的人更容易獲得資本方的認可,將會帶動產業的發展。有數據統計,過去一年,大陸的IC設計公司,總數翻了一番不止,大陸芯片行業正在進入了新的一輪創業潮。
人才和管理將是制約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根本
但是并購、上市潮真的能夠帶動中國IC走向巔峰?客觀的說,我去過很多次硅谷,可以感受到大陸公司跟國外大公司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
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講,當年我曾在聯想任職。聯想收購IBM PC業務,現在來看,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是從企業整合過程來看,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兩個問題,第一,中國企業連英語都說不好,如何去管理外籍員工?第二,中國專業人才培養不足,面對外籍高管的時候缺乏自信。
當前,對一些資本公司來說收購完成后如何進行下一步發展是最大問題。舉一個正面的例子,集創北方收購iML,雖然收購資金大部分來自亦莊國投,但亦莊國投是交給集創北方來管理的。由于集創北方與iML處于同一行業,產品的互補性很強,目前公司整合進行的非常順利。
未來,美國對于中資背景收購的IC資源的監管將會越來越嚴格。個人認為,未來中國真正想做大做強IC企業,收購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自身的實力以及人才的儲備。客觀來說,過去十年中國大陸IC發展史來看,海思是是中國集成電路成長的楷模及必由之路。是華為長期以來不計成本的研發投入,招攬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的結果。
最后談一談,近來最熱的領域——存儲器。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福建晉華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三個存儲器項目。目前全球的存儲器行業正在被三星、海力士、東芝、美光、英特爾等幾大巨頭所壟斷。客觀來說中國發展存儲器的道路還很長,可以自建工廠,最可行的辦法就是獲得海外公司的技術授權,但是一旦技術授權后,成本就會居高不下。雖然企業都愿意去做存儲器,政府也愿意投入,但這個行業將會比大家想象的更難。因為投入很大,產出很少。目前可喜的是,無論武漢新芯還是合肥長鑫都是由企業來操盤而非政府主導,因為企業更多會考慮到可行性和盈利能力。
總體來說,中國半導體企業能看到希望,但是路還很長。看到希望是因為,無論臺灣還是美國,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愿意去學習IC設計專業,不僅因為難度大,而且就業也比較困難。但是這恰恰是大陸的機會,無論從就業還是從行業發展來看,集成電路行業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謝謝大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