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單片機IO口詳解
如圖所示,推挽放大器的輸出級有兩個“臂”(兩組放大元件),一個“臂”的電流增加時,另一個“臂”的電流則減小,二者的狀態輪流轉換。對負載而言,好像是一個“臂”在推,一個“臂”在拉,共同完成電流輸出任務。當輸出高電平時,也就是下級負載門輸入高電平時,輸出端的電流將是下級門從本級電源經VT3拉出。這樣一來,輸出高低電平時,VT3
開漏輸出:輸出端相當于三極管的集電極.
開漏形式的電路有以下幾個特點:
1.
2.
3.
4.
在一個結點(線)上,
其實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所有引腳連在一起時,外接一上拉電阻,如果有一個引腳輸出為邏輯0,相當于接地,與之并聯的回路“相當于被一根導線短路”,所以外電路邏輯電平便為0,只有都為高電平時,與的結果才為邏輯1。
關于推挽輸出和開漏輸出,最后用一幅最簡單的圖形來概括:
該圖中左邊的便是推挽輸出模式,其中比較器輸出高電平時下面的PNP三極管截止,而上面NPN三極管導通,輸出電平VS+;當比較器輸出低電平時則恰恰相反,PNP三極管導通,輸出和地相連,為低電平。右邊的則可以理解為開漏輸出形式,需要接上拉。
STM32的非ADC I/O口都是5V容忍,當然可以接5V器件
5V容忍的意思就是I/O口允許輸入5V信號電平,但輸出的是3V信號電平;至于其它5V器件是否可以正確地識別STM32的3V信號電平,就要看這個器件了。 如果外圍器件需要5V信號電平,可以使用STM32的OD輸出模式然后使用外置上拉到5V實現。 |
浮空輸入:對于浮空輸入,一直沒找到很權威的解釋,只好從以下圖中去理解了
由于浮空輸入一般多用于外部按鍵輸入,結合圖上的輸入部分電路,我理解為浮空輸入狀態下,IO的電平狀態是不確定的,完全由外部輸入決定,如果在該引腳懸空的情況下,讀取該端口的電平是不確定的。
(1) 浮空輸入_IN_FLOATING ——浮空輸入,可以做KEY識別,RX1
(2)帶上拉輸入_IPU——IO內部上拉電阻輸入
(3)帶下拉輸入_IPD—— IO內部下拉電阻輸入
(4) 模擬輸入_AIN ——應用ADC模擬輸入,或者低功耗下省電
(5)開漏輸出_OUT_OD ——IO輸出0接GND,IO輸出1,懸空,需要外接上拉電阻,才能實現輸出高電平。當輸出為1時,IO口的狀態由上拉電阻拉高電平,但由于是開漏輸出模式,這樣IO口也就可以由外部電路改變為低電平或不變。可以讀IO輸入電平變化,實現C51的IO雙向功能
(6)推挽輸出_OUT_PP ——IO輸出0-接GND, IO輸出1 -接VCC,讀輸入值是未知的
(7)復用功能的推挽輸出_AF_PP ——片內外設功能(I2C的SCL,SDA)
(8)復用功能的開漏輸出_AF_OD——片內外設功能(TX1,MOSI,MISO.SCK.SS)
STM32設置實例:
(1)模擬I2C使用開漏輸出_OUT_OD,接上拉電阻,能夠正確輸出0和1;讀值時先GPIO_SetBits(GPIOB, GPIO_Pin_0);拉高,然后可以讀IO的值;使用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B,GPIO_Pin_0);
(2)如果是無上拉電阻,IO默認是高電平;需要讀取IO的值,可以使用帶上拉輸入_IPU和浮空輸入_IN_FLOATING和開漏輸出_OUT_OD;
1)作為普通GPIO輸入:根據需要配置該引腳為浮空輸入、帶弱上拉輸入或帶弱下拉輸入,同時不要使能該引腳對應的所有復用功能模塊。
2)作為普通GPIO輸出:根據需要配置該引腳為推挽輸出或開漏輸出,同時不要使能該引腳對應的所有復用功能模塊。
3)作為普通模擬輸入:配置該引腳為模擬輸入模式,同時不要使能該引腳對應的所有復用功能模塊。
4)作為內置外設的輸入:根據需要配置該引腳為浮空輸入、帶弱上拉輸入或帶弱下拉輸入,同時使能該引腳對應的某個復用功能模塊。
5)作為內置外設的輸出:根據需要配置該引腳為復用推挽輸出或復用開漏輸出,同時使能該引腳對應的所有復用功能模塊。
注意如果有多個復用功能模塊對應同一個引腳,只能使能其中之一,其它模塊保持非使能狀態。
比如要使用STM32F103VBT6的47、48腳的USART3功能,則需要配置47腳為復用推挽輸出或復用開漏輸出,配置48腳為某種輸入模式,同時使能USART3并保持I2C2的非使能狀態。
如果要使用STM32F103VBT6的47腳作為TIM2_CH3,則需要對TIM2進行重映射,然后再按復用功能的方式配置對應引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