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MM驗證方法學的MCU驗證環境
1 簡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303456.htm隨著設計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加,要求把更多的資源放到驗證上,不但要求驗證能夠覆蓋所有的功能,還希望能夠給出大量的異常情況來檢查DUT對應異常的處理狀態,這在傳統測試方法下往往是難以實現的。此外,設計不斷地重用,而驗證也希望能夠重用一樣的驗證模塊,這就催生了層次化的驗證方法。 Synopsys的 VMM驗證方法學提供了基于SystemVerilog的驗證方法,包括了有約束的隨機數生成,層次化的驗證結構,以及以功能覆蓋率為指標的驗證流程。在本文中,圍繞Synopsys的VMM(Verification Methodology Manual)構建了一個MCU驗證環境。
2 DUT
在這個環境中驗證了一個8位MCU,該CPU時鐘周期即為指令周期,兼容MCU指令集,包含8位的運算邏輯單元,包含了ACC、B、PSW等常用的寄存器,4組R0-R7的R寄存器,支持直接,間接尋址,支持位操作,跳轉指令可以為8位有符號相對地址跳轉或者11位,16位無符號絕對地址跳轉。
4個優先級12個中斷,中斷包括外部輸入中斷,以及串口和計數器等的內部中斷,15位可編程Watchdog,另外包含程序ROM接口,外部RAM接口,內部RAM以及SFR接口。MCU本身并不包含memory,所有的ROM以及RAM都是通過外部接口進行通信,這里在VMM環境里實現了行為級的 memory model,來保存程序代碼和數據。以下是MCU的簡要模塊框圖。

圖1 MCU內部結構
這個MCU也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進了指令周期,減少了大部分指令執行所需的指令周期。因為部分指令所需要的指令周期的縮短,很多原有采樣和賦值時間相應發生較大變化,在功能驗證的基礎上,需要關注是否因此對下一條指令產生影響,特別是中斷和部分指令同時發生時的一些特殊情況。
MCU的指令執行都會通過讀寫RAM memory來實現,另外所有的外設都會通過配置SFR memory來啟動相應功能,并會對相應的SFR置位來顯示外設的工作結果或是狀態,這里RAM memory和SFR memory內容就是需要關注的檢測點,只要保證RAM memory以及SFR memory內容的正確,就可以驗證MCU的所有功能正確。
3 基于VMM的MCU驗證結構
基于VMM的MCU驗證就需要充分利用VMM的特點,即為有約束的隨機數生成、自動數據對比檢查,和功能覆蓋率收集。
3.1 有約束的隨機指令生成
傳統的MCU驗證,需要寫匯編代碼,注入MCU程序ROM進行仿真,匯編代碼的質量和覆蓋率是影響驗證的主要因素。除了可以將應用程序作為 TestCase,只能根據驗證目標編寫對應的TestCase。這樣的TestCase屬于Direct TestCase,只能覆蓋一部分功能,尤其是MCU有指令組合的情況,以及除了ALU單元的外設單元,當外設單元與內部指令并行工作,Direct TestCase往往是不能滿足要求的。這里,VMM提供了有約束的隨機數生成,可以將MCU指令集進行分類,將同一格式的指令歸為一類,這樣可以通過一定的約束隨機的生成指令以及指令所需的參數,在下一節的指令類中會詳細講解關于指令的分類與生成。指令生成后,實現了一個匯編器,這個匯編器是由C代碼實現的,通過DPI將MCU的C模型接入驗證環境中,這樣生成的匯編指令可以實時轉化為16進制代碼,并且直接讀入MCU的ROM進行仿真。隨機指令生成,可以添加節省人力,并且給出更加特殊的TestCase,此外還可以對易錯的情況添加額外的約束,讓邊緣情況測試幾率更大,從而做到更多的驗證。
3.2 自動數據對比檢查
寫匯編代碼,讀入程序ROM,通過仿真來觀測結果,結果的正確性通過波形觀察,這種驗證方法測試數量比較有限,只能在人力控制范圍內進行驗證,不適合于遞歸以及大量TestCase的驗證。此外,在以往的MCU驗證中,一旦發生功能錯誤,真正的錯誤點有可能是多個指令之前,需要往前查找波形,往往 debug時候查找問題源會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有些深層次的問題因為不屬于驗證目標,或者不在觀測點內,往往會被忽略。在環境里,已經引入的隨機的指令生成,這就需要一個參照模型能夠生成對應的參照結果。這里實現一個用C語言描述的MCU參照模型,同樣通過DPI將MCU的C模型接入驗證環境中,這個模型以16進制代碼作為輸入,可以在每一條指令執行寫出一個參照結果。MCU的都是通過RAM保存數據,SFR寄存器來保存狀態,可以通過對比memory中的數據,來保證MCU的每一條指令的工作狀態都是和參考模型是一致的。而且每次添加TestCase后都不需要觀測波形或是生成參照結果,甚至可以直接將應用程序放入環境中加以測試。在環境里通過C參考模型寫出的每一條指令后的狀態會保存下來,由ScoreBoard來讀入,環境可以讀出MCU執行程序 ROM后RAM和SFR的值并傳遞給ScoreBoard,由ScoreBoard來進行自檢,并且在log中寫出自檢結果。
3.3 功能覆蓋率收集
在Direct TestCase下,匯編代碼都是特定目的的測試代碼,所關注的寄存器狀態,或是真實指令執行情況往往很難統計,代碼覆蓋率能提供的信息相當有限。在 VMM環境中,可以通過模型的執行結果來統計指令的執行情況,因為模型和RTL是功能一致的,內部數據每條指令之后都會對比自檢,可以將模型運行的結果和模型內部對應的SFR狀態位作為功能覆蓋率收集點,將關注的功能寫為覆蓋率模型,在仿真中自動收集,并在仿真所有TestCase后將覆蓋率結果合并在一起,給出一個最終的功能覆蓋率,這里要求功能覆蓋率和代碼覆蓋率都為100%。
4 驗證功能模塊的具體實現
4.1 簡介
以VMM為基礎,實現了一個驗證8位MCU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隨機生成一系列的指令,并且在每個指令后進行自檢。下面就這個平臺的詳細實現加以介紹,4.2小節將會介紹隨機指令生成,以及Scenario約束的實現,4.3小節將會介紹Driver部分,這里Driver實現了 Transactor的任務,除了實現匯編,將16進制代碼讀入ROM模型中,還要調用MCU的C模型并產生結果供后續ScoreBoard對比。 4.4小節將會介紹MCU的C模型,C模型行為是直接影響MCU是否正確的保證。4.5小節將會介紹memory模型的實現,包括Internal SFR、Internal RAM、External SFR以及External RAM。4.6小節介紹過于ScoreBoard的自檢機制,以及自動終止仿真的方法。4.7小節將會介紹關于功能覆蓋率模型的建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