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醫療器械地位難撼動:國產醫械借“技”崛起
國內醫療器械行業問題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655.htm茅偉明補充道,國內能夠稱高端產品的不多,有些號稱技術可以比肩國外的,產品品質也未必過關。
上海證券醫療行業分析師杜臻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技術上,現在有一些小的子行業其實已經跟國外旗鼓相當了,但在一些大型的影像診斷設備上還是跟國外有一定差距。
除了技術與品質,國內整個醫療器械業仍然面臨著規模過小的問題。
根據天星資本今年4月底發布的報告,從營業收入增速和凈利潤增速情況看,目前103家醫療器械掛牌企業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是規模普遍較小。
盡管深圳的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迅速,在國內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但本報記者拿到的一份行業報告顯示,這里的生產企業平均產值僅在4000萬元左右;上億元的只有三四十家,4000萬元以下的則多達數百家。這與國際巨頭動輒上百億的產值難以匹敵。
“亂”也是國內醫療行業的另一個關鍵詞。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張曉華告訴記者,為了解決租金太貴和工人難招的問題,上次他帶領幾位深圳的企業主到外地去考察一個模范產業園,打算在當地設廠。當時他們去一家企業參觀,待不了5分鐘就出來了,“質量管控不行,管理混亂”。
醫療器械行業與整體工業水平相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醫療器械的應用基礎是西醫學,而中國的傳統醫學理論是中醫學。自中國在近代引入醫療器械后,產業基礎受制于國外,一直較為薄弱。
此外,醫療器械與電子和機械等行業有所不同。后兩者均是以技術領域來劃分,比如說收音機屬于電子行業,以電子學為基礎,技術領域相對固定。而醫療器械是以應用來劃分,技術領域不固定,涉及面很寬泛。這意味著,醫療器械水平的高低和整體工業水平密切相關。
水平不僅僅體現在核心技術,更涉及種種細節。“以前我們和醫生交流,他們打比方說,你們機器性能很好,但是開關不好。”張曉華告訴記者:“醫生會覺得,我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心思本來應該放在病人的病理研究上。如果你們的設備細節不完善,會擾亂他的注意力”。
一位醫生告訴本報記者,他對國產治療設備并無偏見,但在使用時會更慎重。
他說:“設備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本身材料有問題呢?比如說,測溫電偶材料有雜質,是否會影響傳輸數據?是否會引發連鎖反應,比如說接觸不良?”
他補充道:“這些涉及化工材料的制造,很復雜,而國內在這個領域的歷史經驗欠缺,還需要仰賴外國經驗。但手術事關人命,容不得有絲毫的顧慮和疏漏。”
醫院“崇洋”觀念難改
這位醫生的觀念在很多大型醫院普遍存在,短時間難以扭轉。即使一些國產醫療器械的技術水準與國外品牌相差不大,價格更是低一大截,也仍然難登三甲醫院之堂。
張曉華曾去深圳一家生產彩超設備的企業調研,為他們對產品的高要求震驚。“他們(產品)鋁合金的柱子不僅是外部,連內部這個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的地方,也經過了三道工序處理。如果不處理,雖然并不影響其強度,但內部會被氧化。無論是產品的質量還是工序的嚴謹,他們都不弱于國外產品。”
雖然其產品的技術指標與國外的同類設備相比還有一些差異,但這種差別和常規的醫療診斷無關,不會對患者有任何影響。
然而,這家企業進三甲醫院并非易事。張曉華說:“深圳很多質量過硬的醫療器械產品出口到了美日等發達國家,反而進不去本地的醫院。有些醫生對國產產品的性能十分清楚,可有些醫生沒有用過,第一反應就是排斥。”
他補充道,有些醫院還有一種錯誤觀點。“如果買了外企的設備,那么手術如果出現任何問題,可以推說是別的原因;要是用的是國產設備,院長就會被懷疑是不是拿回扣了。”
評論